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文章搜索:
随机推荐文章
·清水江苗族龙船节
·神州八月节日一览
·少年王阳明智对和尚
·贴春联的传说故事
·清明时节筑高坟
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短文列表
玉门关的千年变迁
  日期:2017-10-9 1:37:14 点击:6
  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地、如今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丝绸之路史及中国古代史上极具典范象征意义。千载之下,其文化内涵早已超出具体所指,成为历史文化感颇为鲜明的空间符号和丝绸之路标志性地物。  本次讲座,我们回溯玉门关的历史。伴随历代中
博物馆里看“封神”
  日期:2015-8-5 17:29:54 点击:6
  这些天电影市场的热点话题是《封神》,一些影迷极为期待太师闻仲征战北海凯旋而归的后续。《封神》所涉及的几位主要人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究竟如何呢?可以从北京地区的博物馆藏品中,来找寻一番答案。  作册般甗  纣王东征扩疆域  作为第一大反
何人不起故园情
  日期:2018-3-4 16:41:25 点击:6
  羌笛是一种源于古羌人的民族民间乐器,传说是秦汉之际游牧在西北高原的羌人所发明,故名羌笛,传入中原后,形制经过了改变。从南朝至唐宋的诗词中,经常能见到它的身影。羌笛既是唐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文化符
七夕食俗有面条
  日期:2015-9-28 13:47:08 点击:7
  食俗是节日的符号,是我们节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熟悉过年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但很少有人知道,古代的七夕节也有独特的食物——面条。面条作为七夕食品出现,是在魏晋时期。周处《风土记》载:“魏时人或问董勋云:‘
皇家古建屋顶上的神兽
  日期:2018-4-8 2:53:31 点击:6
  古都北京的皇家建筑,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屋顶神兽文化即为其中之一。各个皇家建筑的屋角部位,都有数量不等的神兽,数量一般为单数。建筑等级越高,神兽的数量则越多。皇家屋顶的神兽数量可以为1个:龙;3个:龙、凤、狮子;5个:龙、凤、狮子、海
宋刻本价值因何重于黄金?
  日期:2017-8-13 23:58:14 点击:6
  2020年12月2日的一场拍卖会上,宋代出版的王安石文集、宋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和《宋人佚简》三卷,以2.6335亿元人民币成交,成了目前最贵的古籍。  其实不只现当代出现的宋刻本价值高,早在明朝的时候,宋刻本已经是一页千金的价格,有“
几多雅事消溽夏:古人避暑的衣食住行
  日期:2018-9-6 4:37:53 点击:7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到了一年中最为高温高湿的三伏天气。古今同此溽热,古人虽不知电扇、无论空调,但并不妨碍在衣食住行上玩出别样的避暑境界。  衣:举之若无  在挥汗成雨的天气里,身上衣服自然是薄之又薄才足够清爽。中国古代很早就能制作适宜夏
古人纳凉天然环保有情趣
  日期:2021-3-13 4:05:07 点击:7
  民谚说:“夏至三庚数头伏”。今年的7月16日入伏,意味着一年中最炎热的盛夏高温季节就此开始。民间有“热在三伏”之说,夏阳酷暑,流金铄石,没有空调的古人如何消夏避暑呢?古人纳凉的方式可谓天然环保、情趣盎然。  夏木阴阴正可人  夏天烈日炎
古人消暑有妙招
  日期:2020-1-10 12:35:03 点击:6
  盛夏来临,中华大地一片赤日炎炎。现代人想尽了各种方法避暑纳凉,那么,在科技远没有今天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消暑的呢?  纸扇轻摇风自来。手摇扇子来纳凉,是中国古代老百姓最常见的一种消夏方式和风俗。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
《东京梦华录》后面的遗梦
  日期:2015-2-11 7:51:37 点击:6
有人说《东京梦华录》是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这是有道理的。《清明上河图》中被房扉帏舍遮挡住的东西,在《东京梦华录》中都得到阐释,《东京梦华录》叙述的盛况在《清明上河图》里都得到再现。区别是,《东京梦华录》记叙的是汴京城里,而《清明上河图》
水泊梁山斗羊习俗的历史由来
  日期:2018-1-28 12:40:57 点击:6
  鲁西南的斗羊习俗以梁山县最为著名,斗羊是梁山地区由来已久的民间习俗,也是当地乡村集市、古庙会、春节及喜庆之日的重要娱乐项目。  水泊梁山地区因地势低洼、多积涝湿地,适宜柳树生长,以落叶、枝条牧羊,投资少、效益大,素有“家家植柳,户户养羊
国潮新品“荔枝香”古人还有2.0和3.0版
  日期:2016-7-26 11:16:55 点击:7
 今年夏天,荔枝壳迅速出圈了,各大短视频APP相继推出了用荔枝壳制香的教程,于是“荔枝香”成为了国潮新品。  事实上,用荔枝壳制香并不是现代人一时兴起的“奇思妙想”,而是古人留下来的生活雅趣。原本吃剩下的荔枝壳在古人的创意中,再次获得了重生
在古人的游戏世界里,万物皆可“斗”
  日期:2021-9-30 0:01:37 点击:7
  斗和鬥最早均出自甲骨文,斗(dǒu)是指盛酒的容器,也指计量粮食的工具;鬥(dòu)是指战斗或争斗,在甲骨文里像是两个披头散发的人,举起双拳,摆出架势在进行徒手搏斗的样子,现在则统一写作“斗”。  古代的中国人很好“斗”,但千万别以为中
文艺范的蚕宝宝,追溯锦绣霓裳之源
  日期:2015-4-26 19:15:14 点击:6
  日前,山西运城上郭遗址出土了一枚距今至少5200年的石雕蚕蛹,它长2.8厘米,最大腹径1.2厘米。考古发现,五六千年前的史前遗址时常出土各种材质的“蚕宝宝”,这不但体现了共同的桑蚕信仰,也表明农桑文明已经形成;与之相呼应的是,在多处仰韶
中国人是何时爱上“吃瓜”的
  日期:2016-2-22 15:33:52 点击:6
  中国是世界西瓜生产与消费的第一大国,据统计,中国人每年能吃掉全球70%的西瓜。然而,西瓜并非原产自中国,最早的西瓜既不好吃,产量也有限。  那么,你知道西瓜是如何被人类驯化的?西瓜在中国的种植和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为何外国人很少吃西瓜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5/79

精选大量经典爱情感悟美文,伤感爱情故事及感人的爱情故事供读者欣赏,为您讲述唯美的青春初恋情怀,在阅读中体验恋爱的感觉,感悟爱情的美好,学会珍惜并永远拥有这种情感。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