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动态>文章内容

节气藏大美 探寻中华文物中的“芒种”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8-5-31 17:08:29 阅读: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萌芽于夏商时期,它们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6月6日6时18分,我们迎来“芒种”节气。历书记载,“五月芒种为节者”,是因为这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此时,正是北方收麦与南方种稻的时候,因此“芒种”也可解释为“有芒的麦子抢收,有芒的稻子快种”。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芒种”在哪些文物里留下了亘古弥新的文化习俗。

  在北忙收 家家麦饭美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和大自然的相处中,人们学会顺应天时、规划秩序。芒种时节,梅黄麦熟,大江南北皆为收获与耕作的热闹景象。

  敦煌谚语说:“风中扬谷,秕者登先。”北方忙麦收,粮食在经过捶打晾晒之后,还要就着夏日热气顶风扬谷,去虚华存饱满,为仓廪实劳作,为“家家麦饭美”辛勤。文献记载,唐代天宝年间,河西地区收购的粮食多达三十七万一千余石,约占当时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而敦煌就是河西主要的一处产粮区。

  在南忙种 梅雨稻田新

  芒种,意味着仲夏正式开始,带来青梅初熟,也带来秋粮播种的最佳时间,于是就有了“梅雨稻田新”一说。宋代诗人陆游写道:“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因此,芒种又被称为“忙着种”。虽说收种两头忙,但芒种这一节气名称更侧重于前瞻性地提示人们勿过天时,抓紧播种,以成丰年。

  趁天长 忙惜时 努力从今始

  文献记载,从汉朝起,小麦逐渐在敦煌扎根,到了唐代水稻也在这里落户。石窟画匠用“异地同图”的方法将播种与收获放在同一幅壁画里,颇有意趣,或许在用先贤的智慧提点后人,无论夏收还是夏播,都要抢时间、占先机。谚语说:“小满赶天,芒种赶刻。”更具“时机”意味的芒种,也提醒着今天的人们,趁天长,及良时,努力请从今日始。(来源:央视网)


上一篇 非遗进校园 缤纷嘉年华【组图】   下一篇 匠心传承非遗制伞技艺【组图】
随机推荐文章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大黑龙搬家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九子不葬父,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水牛的叫声为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谷子的来历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犁歌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白竹杨氏“忌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玉绿鸟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猴子与大象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过关栗地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大脉地罗常二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富恒彝族人民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杀蟒蛇的传说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腊果龙潭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姊妹龙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大黑龙和大黑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婚外恋的恶果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憨婆娘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甜荞杆为什么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太阳和月亮是
·关于漾濞核桃神的传说
·彝族阿玉神的来历
·漾濞彝族“弯角绵羊”的来历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宝葫芦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孤儿与龙女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