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团扇里的东方之美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9-12-18 0:40:36 阅读:8

  从《梦华录》到《苍兰决》,近年来,精致风雅的团扇似乎已成为古风影视剧中女演员们的“标配”。

  那么,古代的美人真的都爱拿一把团扇吗?从古至今,团扇的制作工艺发生了哪些变化?它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东方审美?

  早在汉朝,就风靡一时

  我国自古就有“制扇王国”的美誉。关于扇子最早的记录是舜帝时期的“五明扇”。这种扇子形状如“阖”,用植物叶子或禽类羽毛制成,作障日引风之用,也称“障扇”,一般为长柄,在贵族出行时由侍从手持。

  到了殷商时期,扇子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当时的用扇制度十分明确: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禽类养殖业的兴起,不少百姓也开始用羽毛扇来纳凉。

  战国时期出现了团扇的雏形——“便面”,形如半规,又名“户扇”。最早以细竹篾为材。当时的“便面”为单面扇,扇柄位于扇子一侧,用起来并不方便,于是人们将扇柄改至中间,扇面两边对称,后逐渐演化为椭圆形、圆形扇面。

  到了汉代,丝织业开始发展,扇面改用洁白细密的生绢以及绫、罗、纱等。洁白的扇面加上圆形的形制,形貌“明明如团月”,因此,当时的人们将其叫作“团扇”,也称“纨扇”或“绢扇”。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述,汉代的扇子种类非常丰富,有罗扇、绢扇、续扇、碧纱扇、蝉翼扇等,而团扇风靡一时,成了每家每户必备的用具。

  在这之后,团扇还“进化”出了新的版本。

  原来,团扇虽美,其收纳和携带却不太方便。于是,一种折起后可放在腰间而打开后与团扇无异的“腰扇”便诞生了。

  关于腰扇最早的记载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刘祥传》:“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元朝时胡三省注:“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腰扇”的说法就来源于此,以其方便卷舒,可系于腰间而得名。

  宋徽宗带头画扇面

  今天的团扇大多形态丰富,图案雅致。其实,这也是随着人们认识的丰富不断发展而来的。

  汉朝推崇洁白素雅的团扇,汉成帝妃子班婕妤在《怨歌行》中写道:“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这里的“纨素”就是没有任何装饰的团扇,与当时“清净无为,顺其自然”的观念十分契合。

  魏晋南北朝后,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仿生意识,于是团扇的形制又演变出多角多边的扇面设计,如椭圆、六角、梅花、梧桐、芭蕉等形状。

  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在扇面上题诗作画。《齐书》中说,南朝时即有人“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览万里之遥”,这是文献中记载的较早的山水扇面。

  当时公卿大臣、后宫嫔妃等不惜重金购买新颖的绢制团扇,团扇成为奢靡之风的代表,以至于东晋孝武帝专门为扇子颁布过一条法令,禁止民间绢扇的流通。

  直到唐以后,团扇扇面的形式日渐丰富,出现细洒金、雪金、格巾、发簪、老矾面、泥金面等。唐末宋初之际,刺绣技术不断发展,并开始应用于团扇的扇面上。

  到了宋朝,书画团扇风靡一时,扇面绘画的创作水平达到了顶峰。宋徽宗还曾带头创作扇面,其中《枇杷山鸟图》扇面流传至今。据记载,在宋徽宗的带领下,天下画家名手纷纷研习笔墨,经营画扇,场面蔚为大观。

  明清时期,团扇受皇室喜爱以及文人的推崇。清朝开始,匠人们将缂丝、刺绣和彩绘三种工艺结合进行制作,丰富和提高了团扇的艺术表现力,加强了织物的装饰效果和立体质感,团扇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高峰。

  入诗入画,入戏入舞

  最初,团扇的主要功能是纳凉避暑,但后来,随着制扇工艺的发展,短柄团扇愈加地精致小巧,展现出亲和、风雅的气质,其功能也逐渐具有个人装饰意味,演变成一种传达礼仪、风度之美的雅器。

  “佳人含笑掩朱唇,才子轻摇手攀月”就生动地描绘了团扇在不同人群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女子一般将其用来遮掩面部,体现含蓄之美,而男子摇扇则比喻成用手去攀摘月亮,含有折桂登科之意。

  唐朝之后,团扇流行甚广,无论达官显贵还是民间女子,抑或是文人书生,都会使用团扇,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对团扇的描写。

  李白在《中山孺子妾歌》中写有:“芙蓉老秋霜,团扇羞网尘。”白居易的《雨后秋凉》曰:“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团扇先辞手,生衣不着身。”花蕊夫人在《宫词》中写道:“殿头日午摇纨扇,宫女争来玉座前。”团扇成为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重要意象。


  在唐代人物画中,团扇还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有作为帝王“掌扇”的、妃嫔“障面”的,也有作为贵妇摆动姿态表现伤感落寞的。《捣练图》《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挥扇仕女图》等绘画作品中均出现了较多的手持团扇的东方女性的形象。

  两宋时期,团扇进一步平民化和商品化,在宋词中,单是描述团扇的词句就有100多处。如苏轼在《贺新郎》中写道:“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晏几道在《解佩令》中有:“玉阶秋感,年华暗去。掩深宫,团扇无绪。”一把团扇,被词人们赋予了无限的情思。

  到了明代,在文人的仕女画中,纨扇仕女的艺术形象大量出现。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和唐寅的《秋风纨扇图》是其中的代表。

  另外,团扇在戏剧、舞蹈表演中的使用也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扇舞应用在乐舞之中,团扇也因此成为一种表演性乐舞道具。而其作为戏剧道具的应用则主要是在戏剧《桃花扇》之后。

  古往今来,团扇在变化、发展与融合之中,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审美意蕴。或许,正是团扇的包罗万象成就了其生生不息的东方之美。


  在唐代人物画中,团扇还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有作为帝王“掌扇”的、妃嫔“障面”的,也有作为贵妇摆动姿态表现伤感落寞的。《捣练图》《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挥扇仕女图》等绘画作品中均出现了较多的手持团扇的东方女性的形象。

  两宋时期,团扇进一步平民化和商品化,在宋词中,单是描述团扇的词句就有100多处。如苏轼在《贺新郎》中写道:“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晏几道在《解佩令》中有:“玉阶秋感,年华暗去。掩深宫,团扇无绪。”一把团扇,被词人们赋予了无限的情思。

  到了明代,在文人的仕女画中,纨扇仕女的艺术形象大量出现。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和唐寅的《秋风纨扇图》是其中的代表。

  另外,团扇在戏剧、舞蹈表演中的使用也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扇舞应用在乐舞之中,团扇也因此成为一种表演性乐舞道具。而其作为戏剧道具的应用则主要是在戏剧《桃花扇》之后。

  古往今来,团扇在变化、发展与融合之中,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审美意蕴。或许,正是团扇的包罗万象成就了其生生不息的东方之美。



上一篇 风月无边说“二虫”   下一篇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红楼梦》中最
随机推荐文章
·缙云烧饼的传说
·仙都石笋万丈长,日落西山影上量
·鼎湖峰
·问渔亭濑仙问渔访友的故事
·倪翁与白猿的故事
·仙女照镜
·老鼠偷油
·招隐洞
·天鹅孵卵
·大肚岩
·丹室
·白蛇路
·龙耕路
·婆媳岩、舅轿岩
·“莲宗五祖”释少康
·“台宗六祖”释智威的故事
·胡诞地
·截脉岭
·望娘滩的传说中的最后一滩——龙滩
·长江边的传说·金鱼鞋垫
·鲤鱼石
·洛神传说
·湘妃竹的由来
·李冰杀江神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