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风起陇西》里的“陇西”,到底在哪里?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21-3-21 15:06:29 阅读:6

  原标题:《风起陇西》里的“陇西”,到底在哪里?

祁山堡。

  一部热播剧《风起陇西》,藏着大甘肃的千年风云激荡。剧情里三国最后的大戏“六出祁山”,正是在甘肃“陇西”展开。

  每个看到剧名的人都会有许多疑问——

  陇西,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剧中的主战场,不是甘肃定西陇西县,而是今甘肃东南的天水一带与陕西汉中南郑?

  其实,三国时期的陇西,远不止今天甘肃陇西一县,而是包括兰州以南的定西、天水、陇南等广阔地域。

  自战国时秦置陇西郡后,陇西地区就长期作为甘肃的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名贯华夏2000多年。

  秦人从陇山以西的陇南山地走出,跨越秦岭,一统六国;三国故事最为光辉灿烂的悲剧“六出祁山”,在曹魏陇右(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右)五郡与蜀汉武都、阴平两郡展开。唐朝时“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即便在今日,一亿李家人的寻根敬祖之地,正在“陇西堂”。甘肃的简称之一“陇”,也与陇西颇有渊源……

  陇西的背后,正是整个甘肃深厚悠远的文化底色。

  《风起陇西》里的陇西,为何贯穿了大半个甘肃?

  无论是陇西的“陇”,还是甘肃的“陇”,都与陇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广义的陇山,即为横贯甘肃、宁夏、陕西的六盘山。狭义的陇山,指六盘水南段。

  从地理范围看,陇西一般是指黄河以东、陇山以西的这一片区域,甚至可以泛指陇山以西的广大地域。

  古人以西为右,陇西又称陇右。《风起陇西》里三国蜀汉与曹魏交锋的陇西战场,便在曹魏所辖的陇右五郡(陇西、广魏、天水、南安、安定)与蜀汉所辖武都、阴平两郡之间展开。

  在三国时期,陇西地域包含了大部分今甘肃的陇东南地区及陇中地区。等到元朝,陇西所辖地域以巩昌总帅府(今定西陇西)为核心,涵盖今兰州以南的大半个甘肃,乃至四川、陕西的部分地域,不亚于任意一个大省。

  “秦陇锁钥,巴蜀咽喉”,好一个“陇上江南”

  三国时陇西地区的南端,是号称“陇上江南”的陇南与天水一带。在这里,似乎一切形容甘肃雄奇、感叹西北壮阔的词汇与意象,都落了空。

  陇南、天水一带的山地奇险艰绝,海拔落差达三千多米,钟楼山、仇池山、鸡峰山等百米垂直悬崖,在这里司空见惯。高山与江河行于大地,峻岭尽头有漫漫丘陵和关山草原,这里的美,是立体纵深的。

  灵秀之外,陇南与天水的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向西北可抵丝绸之路中枢河西走廊;往东翻越秦岭,就是“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向南沿蜀道穿越层层山区,又能联通天府之国成都平原。

  于是,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藏着无数英雄史诗。大秦崛起的巍巍历史,就从这里开始。

  秦人从齐鲁大地远途而来,在西汉水两岸的河谷地安家落户,又以养马、盐卤这两大产业,自险峻山地实现“弯道超车”,不断由今陇南礼县、西和两县的西汉水一带向东前进。

  秦州(今天水市)、秦安、秦亭、秦谷、秦水、秦川,一连串地名记载了秦人六百多年的奋斗史。秦人跨越秦岭,经略关中平原,一统六国,华夏最基础的政治、文化、经济框架,至此奠基。

  这里,还藏着《风起陇西》一剧的缘起——三国故事最后的一幕大戏 “六出祁山”(史实为诸葛亮五次攻魏),便在此拉开序幕。

  祁山堡,位于今甘肃礼县。祁山一带的谷地,是整个陇西(陇右)地区的枢纽位置,这里前可威胁天水、陇西等曹魏重镇,后可掌控广袤的陇南山地,谁掌握了祁山堡这艘山岳间的巨舰,谁就控制了陇右战场的航向。

  遥想当年,蜀军主力从汉中出发,自秦岭的群山万壑之间杀出,到祁山堡,入河谷地,直击陇右要害天水,局势豁然开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然而陇西郡顶住了蜀军攻势,马谡痛失关陇古道上的咽喉要地街亭,蜀魏在陇西地区就陷入了长期的拉锯血战。

  三国大戏之外,“陇上江南”还藏着伏羲的悟道传说,也遍洒南宋吴玠、吴璘的抗金热血……时至现代,红军更自此挥师陕北,“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陇上江南”,虽然气质柔婉,但并不缺乏壮怀激烈的英雄本色。

  “坐中联七、甘肃之心”,定西:大西北开篇之地

  自陇上江南一路往西北,便是三国时陇西地区西北部的核心地域,今天的甘肃定西。

  一到定西,方见黄土层峦,天地壮阔,再往西北,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兰州与河西走廊四城,已是近在咫尺。


  在这里,西北有巍巍祁连、向南有浩浩秦岭,东去是中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六盘山,百万年来,风沿青藏高原北缘而来,铸成黄土高原,流水与风沙,在大地上切出了 “群山万壑”四字。

  定西的多数地区黄土深厚,大地此起彼伏,坡陡谷深,干旱少雨,但定西远不止黄土高原上的苍茫。

  孕育了八百里秦川的渭河,便发源于渭源县西南的鸟鼠山系,黄河上游的最大支流洮河,源自青海的河南县倾山而来,则经由定西岷县茶埠转向西北,过峡穿谷,最后注入刘家峡水库。

  在定西南部,西秦岭与岷山交汇,气候阴湿多雨,山势愈发雄奇。贵清山、遮阳山,险而不燥,在黄土漫漫之间,自成一幅“清贵”的水墨丹青。

  而在定西最南端的岷县,铺着一张水草丰茂的狼渡草原“历史长卷”:当年秦人曾在此牧马,奠定一方基业;千年以降,草原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颗明珠;红军长征亦踏足此地,留下北上抗日的壮阔足迹……

  今天的陇南、天水、定西三市,乃至更远处的平凉、庆阳部分地域,便是三国时期“陇西”地区的主体。

  这里是齐家、寺洼文化与马家窑彩陶的时光漩涡;是黄土大塬上周人东迁的义武奋扬;是老秦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赳赳战歌;是诸葛丞相与姜维们的热血壮烈,千年难凉。

  华夏民族孕育、成长、激扬的历程,都在甘肃的陇西大地得以见证。

  陇西背后的定西,藏着最厚重的甘肃

  北宋元眪五年(1090年),陇西县设立,县名县治沿用至今。如今,古陇西的核心区域与陇西县都位于定西市。从陇西到定西,西北人的健朗,都融在这片奇险天地里。

  与前辈武威、张掖等古城相比,定西“较为年轻”,但英雄气概丝毫不减。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宋军收复西夏故地,宋神宗赐名“定相城”(今定西城区),正是取了“安定西边”的寓意。

  今天的定西,还与江苏镇江一起组成了中国最霸气的一对火车站:镇江南-定西北。

  但定西的生活环境曾经非常恶劣。几千年的高强度开发,兼之自然环境变迁,让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严重,定西中部与北部,都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河流往往变成干涸河谷,一如大地的伤痕,许多地方,都是夏天才堪堪有一点绿意。定西城,就坐落在一处干涸的河床上。

  因此,从周秦到唐宋,英雄史诗逐渐变成悲苦长调,清末左宗棠途经定西时,这里已是“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不毛之地。

  修建梯田,成为定西人生存的依仗,这也是保持水土最早的方法之一。在这片千山万壑的黄土高原上,一片片梯田层层叠叠,扶摇直上,不同于南方梯田的水韵与灵秀,而是厚重一如西北的辽远天地。

  2021年,新时代的引洮供水工程全线建成。有了水,便有了生机,今天的定西,是西北变迁的缩影,也是兰白都市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辐射区,陇海铁路、兰渝铁路、宝兰高铁以及众多国道,让定西的枢纽地位再度凸显。

  定西,正在成为甘肃的“丹田”。

  定西大地,藏着最甘肃的味道

  定西这片甘肃的“丹田”,藏着最甘肃的风俗物产,也代表着最甘肃的生活。

  陇中高原秦腔震响,洮岷花儿唱遍河川,定西下辖一区六县:安定区、通渭县、渭源县、陇西县、临洮县、岷县、漳县,处处都有一张或多张“风土”名片。

  陇西县,如今是交通枢纽与“中国黄芪之乡”;通渭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岷县是“中国当归之乡”“洮砚之乡”;陇西郡望所在地临洮县,是以花卉闻名的 “陇上花园”;漳县出产国内顶级的蚕豆与沙棘;渭源县,则是“中国党参之乡”。


  最令定西人重视的地道物产,也是最能代表甘肃的物产——马铃薯。安定区和渭源县,一个是“中国马铃薯之乡”,一个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平常吃的“开封菜”“金拱门”等快餐里,就藏着许多来自定西的马铃薯。

  洋芋之外,定西的主食还五谷兼具:酿皮子清爽可口、尕面片小巧玲珑、岷县点心汇聚四方风味、陇西烧鸡粉冷热双吃、通渭荞圈圈细腻可人、姜粉鱼配一把油丝儿(麻花),就能温暖高原上或干燥,或阴湿的冬天。

  来自陇西的腊肉与火腿,更是驰名西北的宝藏美食。腊肉灿若红霞,一如西北这片厚土之上,定西人乃至甘肃人热热火火的生活。


  在这里,西北有巍巍祁连、向南有浩浩秦岭,东去是中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六盘山,百万年来,风沿青藏高原北缘而来,铸成黄土高原,流水与风沙,在大地上切出了 “群山万壑”四字。

  定西的多数地区黄土深厚,大地此起彼伏,坡陡谷深,干旱少雨,但定西远不止黄土高原上的苍茫。

  孕育了八百里秦川的渭河,便发源于渭源县西南的鸟鼠山系,黄河上游的最大支流洮河,源自青海的河南县倾山而来,则经由定西岷县茶埠转向西北,过峡穿谷,最后注入刘家峡水库。

  在定西南部,西秦岭与岷山交汇,气候阴湿多雨,山势愈发雄奇。贵清山、遮阳山,险而不燥,在黄土漫漫之间,自成一幅“清贵”的水墨丹青。

  而在定西最南端的岷县,铺着一张水草丰茂的狼渡草原“历史长卷”:当年秦人曾在此牧马,奠定一方基业;千年以降,草原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颗明珠;红军长征亦踏足此地,留下北上抗日的壮阔足迹……

  今天的陇南、天水、定西三市,乃至更远处的平凉、庆阳部分地域,便是三国时期“陇西”地区的主体。

  这里是齐家、寺洼文化与马家窑彩陶的时光漩涡;是黄土大塬上周人东迁的义武奋扬;是老秦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赳赳战歌;是诸葛丞相与姜维们的热血壮烈,千年难凉。

  华夏民族孕育、成长、激扬的历程,都在甘肃的陇西大地得以见证。

  陇西背后的定西,藏着最厚重的甘肃

  北宋元眪五年(1090年),陇西县设立,县名县治沿用至今。如今,古陇西的核心区域与陇西县都位于定西市。从陇西到定西,西北人的健朗,都融在这片奇险天地里。

  与前辈武威、张掖等古城相比,定西“较为年轻”,但英雄气概丝毫不减。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宋军收复西夏故地,宋神宗赐名“定相城”(今定西城区),正是取了“安定西边”的寓意。

  今天的定西,还与江苏镇江一起组成了中国最霸气的一对火车站:镇江南-定西北。

  但定西的生活环境曾经非常恶劣。几千年的高强度开发,兼之自然环境变迁,让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严重,定西中部与北部,都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河流往往变成干涸河谷,一如大地的伤痕,许多地方,都是夏天才堪堪有一点绿意。定西城,就坐落在一处干涸的河床上。

  因此,从周秦到唐宋,英雄史诗逐渐变成悲苦长调,清末左宗棠途经定西时,这里已是“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不毛之地。

  修建梯田,成为定西人生存的依仗,这也是保持水土最早的方法之一。在这片千山万壑的黄土高原上,一片片梯田层层叠叠,扶摇直上,不同于南方梯田的水韵与灵秀,而是厚重一如西北的辽远天地。

  2021年,新时代的引洮供水工程全线建成。有了水,便有了生机,今天的定西,是西北变迁的缩影,也是兰白都市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辐射区,陇海铁路、兰渝铁路、宝兰高铁以及众多国道,让定西的枢纽地位再度凸显。

  定西,正在成为甘肃的“丹田”。

  定西大地,藏着最甘肃的味道

  定西这片甘肃的“丹田”,藏着最甘肃的风俗物产,也代表着最甘肃的生活。

  陇中高原秦腔震响,洮岷花儿唱遍河川,定西下辖一区六县:安定区、通渭县、渭源县、陇西县、临洮县、岷县、漳县,处处都有一张或多张“风土”名片。

  陇西县,如今是交通枢纽与“中国黄芪之乡”;通渭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岷县是“中国当归之乡”“洮砚之乡”;陇西郡望所在地临洮县,是以花卉闻名的 “陇上花园”;漳县出产国内顶级的蚕豆与沙棘;渭源县,则是“中国党参之乡”。



上一篇 人拉汽车过六盘山 90年前“驴友   下一篇 【溯源甘肃】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的
随机推荐文章
·泽林·尼玛滚觉
·青年阿美曲穷
·青年宇白扎西和妻子夏嘎曲宗
·俄曲河边的传说
·黑面王子
·公主的珍珠鞋
·钻石姑娘
·铁匠明珠托央
·马夫次旦
·喇嘛唐白和白宗姑娘
·国王岭色曲结和妃子梅朵玲孜
·勒桑洛珠和次仁吉姆
·女神贡堂拉姆的传说
·苗族舞蹈跳月的传说
·苗族女装整齐划一的神话故事
·百褶裙的传说
·苗王的传说
·雷公山顶水井的传说
·黔东南龙舟节的传说
·黄果树瀑布的故事
·苗王阿三的故事(苗族)
·洪水滔天(苗族)
·神药“贺阿忙”(苗族)
·贵州苗族姊妹节的传说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