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知识>文章内容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思考与认识

作者:彭钦畇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6-8-28 6:27:53 阅读:3

校长领导力是指校长在课程实践中吸引和影响教师及其相关者实现改善学生学习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课程质量的领导品质,体现了校长的领导素养和领导智慧。校长对课程领导力的提升过程就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历程。校长对人的发展与课程教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是直接影响课程领导力的具体体现。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最核心的能力。
对校长课程力的研究和重视,表明了我国实行课程改革的艰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艰难。提出素质教育初期,各个学校大搞课外兴趣活动,并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而课堂教学仍是故伎重演,我行我素,“应试”不改。一些专家、学者发现这是外表的华丽,而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因此,后来便进行课程改革,其目的是想通过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确立,办学行为的规范等要素中,变“应试”为“素质”。但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大多数校长不敢懈怠,眼睛盯着分数,手里攥着考试课程,引领全体老师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编制习题搞“应试”。因为分数不好看,校长颜面无光。因此,近两年来提出的校长课程领导力,其根本就是要把校长的注意力和精力从“应试”教育中转变到对课程观念的建构,课程设置的执行、课程内容的管理、课程实施的组织,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评价的实施、校本教研的引领上来。我想这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因为校长和教师的精力放在了对课程的解读、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对课程实施的执行、评价,以及对课程文化的建构上,想搞“应试”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了。
那么怎样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呢?
我认为应注重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即“关注人的发展,提高课程价值领导力”、“编制课程计划,提高课程资源整合力”、“深入教学一线,提高课堂教学指导力”。
一、关注人的发展,提高课程价值领导力
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师生发展。可见,学校教育在纷繁的社会元素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肩负着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希望。因此,校长的心里要装着人,要关注人的健康发展。学校促进人的健康发展的首要途径是靠课程这一施工蓝图来实现的,校长对课程的领导是校长的重要职责。要提高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首先要提高校长的课程价值领导力。所谓校长课程价值领导力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校长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把握和确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素质规格的能力;二是校长把自己关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素质规格的认知转化为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人才观的能力,即用校长的人才观来统领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能力。可以说对学校课程的领导首先是价值思想的领导,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学校发展的美好愿境。学校好比是一艘大船,校长是舵手,老师是船工。学校发展的愿境就是大船到达的彼岸,只有当船工知道了为什么要划船,为谁划船,怎样划时,他们才会尽力而乐意地去划船,这就是课程价值思想的体现。
去年10月,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校长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校长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认真真、安安静静、扎扎实实地办好学,坚定教育思想和信念,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校长至高无上的追求;要着眼学校建设和发展,不负时代使命。试想一个缺乏课程价值思想的校长,怎么能够引领全体教师建构正确的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开发课程资源以及对课程实施进行科学的评价呢?爱因斯坦说过:“仅凭知识与技术不能给人类的生活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力行者置于客观真理发现者之上。”这就要求校长切实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静下心来办学,真真切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急功近利,不心高气傲,多一点平淡,少一点浮华。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明晰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思想,用教育家的思想办教育。
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灾后重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属城郊结合部,大部分生源来自农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弟,根据学校的地域环境和师生资源特点,我们明确地提出了学校办学理念是让教师获得成功的幸福,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办学思路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关注生命、和谐发展;办学思想是创设人文环境,坚持全面发展;创造优良条件,保证教育质量;创建特色学校,践行生活体验。培养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习惯良好、言行智慧、热爱生活的学生,并以此统领学校各项工作。我们开展“生活体验教育”,努力践行生活课程、生活课堂和生活德育。
二、编制课程计划,提高课程资源整合力
此次课程改革中一大突破与创新之处在于实行的是国家、地区、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学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课程权力,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课程责任。其中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具有整合课程资源、编制学校课程计划。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课程资源的整合力即是将校本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以及对校外资源的统筹和整合。
无论是校内资源还是校外资源,课程资源都具有多样性,既有来自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既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既有文字和实物的,也有活动和信息化的等等。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各类功能室、实验室、运动场地、学生食堂、住校生公寓,花草、树木、文化景观、种植园区等。校内的人文资源:如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社团组织,校风班纪、教职工工作态度等。学校活动资源: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整理卫生,社团活动,升降旗仪式、教师教学、工人劳作等。
校内资源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也是学生最易接受的资源,因此,校长在整合课程资源上,首先要充分整合、开发并利用校内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自然资源。如我校之所以开展“生活体验教育”,就源于我校周围有着较为丰富的校外资源,目前东有天邑公司、老县城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南有新源监狱、桃子园新城区;西有植物园区、敬老院、鹤鸣山;北有梁坪部队、高堂寺等。
无论是校内资源还是校外资源,要最终成为课程资源,都需要在校长领导下的学校课程领导小组根据学校的课程价值思想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特色以及师生潜在的素质能力,对所有资源根据学校的课程计划及课程模块加以筛选和重组。筛选和重组的过程就是整合的过程,筛选和重组的能力就是整合力。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目的性强,针对性高,而且必须经济适用。这就要求校长不但要具有整合利用课程的能力,还要努力使用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活化。
课程计划不是课程表,它包括:“学校背景分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时方案”、“实施建议”、“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七个部分。这个计划对于每一个学校来说是唯一的,因为课程计划的制定,必须根据学校的文化底蕴、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生特点、校内外课程资源等因素来制定,就连“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各学校也不是一样的。

三、深入教学一线,提高课堂教学指导力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校长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坚持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基本观念就是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就是要求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师生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在体验性、探索性的框架下进行自主学习。现代课程生态观之所以强调回归生活,是因为在现代学生的成长家园中,“生活世界”被严重剥离了,“科学世界”成了学生唯一的生长家园。学生每天在学校,在老师的强制引导下听课、做作业;回到家,还要在家长硬性规定下背书、做作业。加之“安全”这个紧箍咒戴在每位教师、家长、学生的头上,学生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互动接触的机会少得可怜。以至于出现不少成绩优秀的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不能相融于自然,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新课程改革,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因此,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课程,是成为现代课程观最基本的命题。
课程价值的实现,关键在课堂,决定权在教师,决策评判权在校长。目前,“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晕晕乎乎”的课堂教学现状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提高教学质量呢?究其原因,除了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无联系,学生缺乏对知识的互动探索、互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互动建构,学生的中枢神经不能产生兴奋与激悦。正如一个用闽南语的老师给一个四川的学生讲一道题,老师讲了十遍,学生还是说“不懂”。你说是教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呢?毫无疑问,这是教师的问题,谁能够解决教师的问题呢?无可置疑是校长。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有无困难和问题,校长深入教学第一线就清楚了。比如有的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新课程观念不清,有的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陈旧,你就可以采取将他的课堂活动实录下来与另一位同课的骨干教师进行对比、分析、反思。有的老师教了面积公式后,你就可以鼓励教师带着学生到操场去计算乒乓桌、操场跑道的面积;学了自然科学,学生不清楚种子的发芽过程、蚕茧的形成过程,你就可以鼓励学生到学校的种植园区播撒种子、采桑养蚕。教师带领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自然、深入社区,怕出安全问题,校长可以在全校教师中调配组织参与者。
深入课堂,加强领导,是优化校长办学行为的关键。对于校长到底是教学和课程建设方面的领导或专家,还是巧于平衡学校各项工作的“经理”,我认为,校长应该加强对课程建设的领导,尤其应该深入课堂,并以课堂为轴心,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实现办学行为的优化。
深入课堂,有利于校长的正确决策。课堂能反映出教与学的现状,蕴涵着丰富的信息。校长进入课堂,可以深入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研文化、经验和不足、困惑和困难,以及改革要求与教学现状的差距、先进理念与传统行为的落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了解学校管理的运行现状等,掌握来自一线的真实情况,以便站在新的高度,从新的视角,对学校工作作出调整,形成新的规划,从而对学校教学不断发展作出及时、科学、正确的决策。
深入课堂,有利于校长的科学引领。课堂教学中有具体的、活生生的、情境化的教育事实,校长通过对教学现场的观察,获得课堂教学领导的话语权,并从事实层面(教什么)、技术层面(如何教)、价值层面(为什么)作出指导和引领。其中,价值思想的引领是首要的和最为重要的。价值思想缺席,教学工作就会缺乏灵魂。因此,校长要把握教学改革的价值思想,关注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鼓励和指导教师用先进的理念在课堂中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科学地引领学校的教学工作。
深入课堂,有利于校长的有效管理。现代教学管理中最活跃、最重要的要素是人,校长唯有走进课堂,才能真正走近教师、了解教师,才能真切把握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和需求,找出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完善教学管理的目标、过程、方法,制定和修改教学管理措施、规则和制度,充分运用管理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校长唯有深入课堂、研究课堂、服务课堂,才能提高课程领导力,从而整体优化办学行为,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学校课程计划研究与编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海课程改革委员会编制
2、《校长最关键的管理智慧》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主编:赵国忠
3、《如何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 讲稿 主讲:张人利


三、深入教学一线,提高课堂教学指导力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校长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坚持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基本观念就是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就是要求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师生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在体验性、探索性的框架下进行自主学习。现代课程生态观之所以强调回归生活,是因为在现代学生的成长家园中,“生活世界”被严重剥离了,“科学世界”成了学生唯一的生长家园。学生每天在学校,在老师的强制引导下听课、做作业;回到家,还要在家长硬性规定下背书、做作业。加之“安全”这个紧箍咒戴在每位教师、家长、学生的头上,学生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互动接触的机会少得可怜。以至于出现不少成绩优秀的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不能相融于自然,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新课程改革,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因此,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课程,是成为现代课程观最基本的命题。
课程价值的实现,关键在课堂,决定权在教师,决策评判权在校长。目前,“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晕晕乎乎”的课堂教学现状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提高教学质量呢?究其原因,除了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无联系,学生缺乏对知识的互动探索、互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互动建构,学生的中枢神经不能产生兴奋与激悦。正如一个用闽南语的老师给一个四川的学生讲一道题,老师讲了十遍,学生还是说“不懂”。你说是教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呢?毫无疑问,这是教师的问题,谁能够解决教师的问题呢?无可置疑是校长。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有无困难和问题,校长深入教学第一线就清楚了。比如有的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新课程观念不清,有的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陈旧,你就可以采取将他的课堂活动实录下来与另一位同课的骨干教师进行对比、分析、反思。有的老师教了面积公式后,你就可以鼓励教师带着学生到操场去计算乒乓桌、操场跑道的面积;学了自然科学,学生不清楚种子的发芽过程、蚕茧的形成过程,你就可以鼓励学生到学校的种植园区播撒种子、采桑养蚕。教师带领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自然、深入社区,怕出安全问题,校长可以在全校教师中调配组织参与者。
深入课堂,加强领导,是优化校长办学行为的关键。对于校长到底是教学和课程建设方面的领导或专家,还是巧于平衡学校各项工作的“经理”,我认为,校长应该加强对课程建设的领导,尤其应该深入课堂,并以课堂为轴心,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实现办学行为的优化。
深入课堂,有利于校长的正确决策。课堂能反映出教与学的现状,蕴涵着丰富的信息。校长进入课堂,可以深入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研文化、经验和不足、困惑和困难,以及改革要求与教学现状的差距、先进理念与传统行为的落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了解学校管理的运行现状等,掌握来自一线的真实情况,以便站在新的高度,从新的视角,对学校工作作出调整,形成新的规划,从而对学校教学不断发展作出及时、科学、正确的决策。
深入课堂,有利于校长的科学引领。课堂教学中有具体的、活生生的、情境化的教育事实,校长通过对教学现场的观察,获得课堂教学领导的话语权,并从事实层面(教什么)、技术层面(如何教)、价值层面(为什么)作出指导和引领。其中,价值思想的引领是首要的和最为重要的。价值思想缺席,教学工作就会缺乏灵魂。因此,校长要把握教学改革的价值思想,关注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鼓励和指导教师用先进的理念在课堂中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科学地引领学校的教学工作。
深入课堂,有利于校长的有效管理。现代教学管理中最活跃、最重要的要素是人,校长唯有走进课堂,才能真正走近教师、了解教师,才能真切把握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和需求,找出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完善教学管理的目标、过程、方法,制定和修改教学管理措施、规则和制度,充分运用管理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校长唯有深入课堂、研究课堂、服务课堂,才能提高课程领导力,从而整体优化办学行为,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学校课程计划研究与编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海课程改革委员会编制
2、《校长最关键的管理智慧》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主编:赵国忠
3、《如何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 讲稿 主讲:张人利


上一篇 修养,是校长的精神长相   下一篇 校长课程领导力之我见
随机推荐文章
·千佛庵
·金牛与牵牛花
·孟良初识焦赞
·花园湖与二愣山
·愣二哥的故事
·仙人桥
·仙人脚
·出云洞
·马狼山的传说
·石门山
·汪小姐
·钟落村的传说
·寨山传奇
·张凤滩
·王妈妈桥的故事
·无意井
·王摆渡
·新老三界的由来
·白米山的传说
·白沙王的由来
·关山的传说
·自来桥的传说
·丰山集的变迁
·紫阳山的传说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