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知识>文章内容

聪明的老师下课后让你满腹狐疑

作者:吴非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6-1-15 23:04:26 阅读:3

如果学生的思维止于教师的“传道”,他的“惑”能为教师所“解”,上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他在下课前都明白了,如果认为这就是“学习”,未免肤浅。
 

学校搞“拜师仪式”,我收下鲜花,对青年教师说,不要信什么“师徒制”、“导师制”,虽然不敢说是糊弄人的,但最终多流于形式;我不愿扫大家的兴,但我得告诉你:体制兴这一套,也是随俗应景;真想学点什么,只能靠自己;有点时间不必到处听课,或是寸步不离地跟一个老师听上两三年,你是教师,不是“粉丝”,也不是谁谁的门徒,要立足于自学,渐渐地“会学”;跟老教师学,未必每天去听他的课,比较有用的,是观察他业余时间做些什么,别人玩乐消遣时他在做什么,大家一窝蜂地“跟风”时,他又在想什么,慢慢地,你就明白了。

我说这样的话,究竟有多大作用,青年能否听得进,我没数。

我也常用类似的话劝告学生,无论如何,要多动脑筋,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迷信老师。大家每天坐在教室里,虽然因材施教,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一样的,为什么对同一学科的知识,同学们的理解会出现那么大的差距?课前、课后你们是怎样度过的?

对课前预习的理解,差距很大,直到高中毕业,仍然有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预习”(同样,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几乎不用预习),也没有反思自己的预习状态。不善于思考,也就不会学习。很多学生非常勤奋,每天用大量时间接受各种“训练”,如果老师没布置作业,他就不知道该去做什么;他常能在考试中考出一个比较高的分数,但很快也能把相关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大起大落,波动很大。

他们把考试当作比武,志在必胜。有些学校特别看重考试,教室里贴满励志标语,一副不成功即成仁,血战在即壮志难酬的样子。你很难想象那是教室,以为是“战场”、“阵地”,在那里,学习不是为了获取智慧,提高思维品质,而只是为了比武较量。有老师向学生吹嘘数学“复习过万题,题型全记清”,1964年全国各行各业“大比武”,电信局查号台有人能背一万多个电话号码,这两件事有相似之处。可是,我们应当想到,“记忆力强”与“聪明”不是一回事。

从时下教育评价的表达语言观察,很多人对教师教学的认识有误,他们认准并停留在“传道受业解惑”上,始终没有赋予其正确内涵。最令我困惑的,是很多教师无视学生思维品质成长需要,仍然把自己当作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我在从教之初也有过这种误识,但我很快发现,即使我是个有智慧的人,我的“教”,远不如让学生能“主动地学”,因为是他在受教育,我的工作是为了让他获得发展,他不是任凭我雕琢的玉石或木头,他是有灵性的人,我的任务是“启思导疑”,让他“敢想会想”。如果他们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像我这样终日而思,寻寻觅觅,一定比我来讲述要有价值。

当年,学生评说我的课让他“一切迎刃而解”,“有如醍醐灌顶”,“总能让我豁然开朗”,我暗感欣慰,觉得不素餐兮。然而我很快就发现,学生并没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得聪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总是没完没了地问,问出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离开了老师,离开了教室,他们茫然不知所之。他们仍然没有真正地“思”,当然也就不会学。

胡适和鲁迅都是了不起的教师,但风格迥异。曾有人论胡适,说他像个惊叹号,善于激励青年,而鲁迅像个大问号,总是推说不知道怎么办,逼使青年去冥思苦想。青年要奉鲁迅为导师,鲁迅则从不接受,主张让青年自己去寻找,有些言论甚至矫枉过正。

有智慧的教师在课堂上会关注启发学生自主思维,引导他们关注事物以发现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难题”。如果学生的思维止于教师的“传授知识”,止于教师的“传道”,他的“惑”(或者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能为教师所“解”,上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他在下课前都明白了,如果认为这就是“学习”,未免肤浅。

一节课,上得学生心旷神怡,上得学生如沐春风,让学生如醉如痴,渴望着下一次课,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状态。然而,在当今,我常常想的是,怎样才能让他们在下课时“满腹狐疑”,“满脸困惑”,而且我不想“告诉”,即使时间充裕。

如果他在教师启发下,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而且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这些疑问让他着迷,让他预感到虽然困难重重,但前方有无穷的趣味,值得冒险,他下课后并不感到轻松,他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了,他不满足,要去“找事做”——这可能才是比较有意思的课。学生在课后产生了一些疑问,这些疑问令他好奇,他不得不用一些时间自行探究,找寻可能的答案,筛选信息,推理猜测,作出大致判断,并渴望去和同学交流细节,这是有用的“教”。影迷们常有这样的经验:一部电影情节扣人心弦,看了一遍却有很多困惑,饶有兴味地看了两三遍,想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并着急地和他人讨论,最后发现每个细节都无比精致,富有意味,这种作品,有可能被称作“经典”。

经历了一些冒险式的学习,有些东西才能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时不时地在起作用,即所谓的经验与方法。

文章来源:吴非的博客


上一篇 一堂好课的10个标准   下一篇 做不太像老师的老师,上不太像上课
随机推荐文章
·初阳台
·和尚戏乾隆
·杏婵
·凤凰山
·小黄龙(黄龙洞的来历)
·豆腐桥
·吴山第一泉
·打龙王
·乌龙
·茶祖宗
·尉迟恭造寺
·蚕花娘子
·望仙桥
·八卦田
·石香炉
·一线天
·康熙题匾
·六和填江
·钱王射潮
·臭秦桧
·彩蝶双飞
·梁山伯与祝英台
·祝英台钟情梁山伯
·蝙蝠双飞梁祝魂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