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5-11-26 5:11:28 阅读:6

  寒露,南方秋意渐浓,北方已是深秋,俗语有言“露水先白而后寒”,不同于白露,露水已从初秋的丝丝凉意变为了寒冷欲凝。古人对寒露物候的描述很值得玩味: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白露节气的物候是“鸿雁来”,而寒露的“鸿雁来宾”指的是白露时节飞鸟开始迁徙,寒露时节迁徙基本结束。“雀入大水为蛤”指古人难觅飞雀却多见蛤蜊,由于二者花纹相似,便认为是飞雀变成了蛤蜊,这一想象却表达了古人之浪漫:生命只是轮转,并未凋零,欲飞时有翅,可上天为雀,欲藏时有壳,可下海为蛤。“菊残犹有傲霜枝”,作为傲霜的象征,古人诗词中多有对菊花的赞美,农历九月又被称为“菊月”,“菊有黄华”则说寒露时节,正值菊花绽放之时。

  正因为寒露特点,文人墨客所写寒露诗词多有佳句,寒意起,诗心动,深秋的景致变化最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池上

唐·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白居易的这首诗很好地将寒露景色与诗人心境结合在了一起:袅袅凉风吹动,凄冷寒露凝成。兰花自此凋零,开始渐渐发白,荷叶虽已残破,仍保留一抹青绿。白鹤独自栖息于沙地,双双飞舞的萤火虫发出微光照映水面。如果说什么场景可以称作寥落孤寂的境地,那自是在酒醉初醒时看到的这些。

  对寒露景致的细致观察描写,已经开始让人读之便顿生寒意,冷清凄凉之感相伴而生,末尾一句“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直接让读者走进这幅画面,诗人之感怀亦是读者之感怀,这种共鸣之情不仅仅来自于对于同样景物的同样感受,也来自于共同的文化基因。

  如果说白居易的寒露伤感来自于自然的共鸣,那钱起的伤感则来自于深秋的乡愁:

晚次宿预馆

唐·钱起

乡心不可问,秋气又相逢。

飘泊方千里,离悲复几重。

回云随去雁,寒露滴鸣蛩。

延颈遥天末,如闻故国钟。

  这首诗简单易懂,却触人心弦,究竟是深秋露寒激发人的乡情,还是秋日怀乡诗作多了让人逢秋悲寂寥?这问题没有答案,因为情与景仿佛一条河流的上游和下游,没法分开,我们伫立在河流岸边,独享这份孤独即可。

  寒露总是毗邻重阳,若说此间诗词,我最喜晏几道的这首《阮郎归》:

  阮郎归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这首词里有露有菊,明明是重阳佳节宴饮之作,却表达了小晏无尽凄凉的人生感怀。作为晏殊的幼子,他却不屑于利用父势,一生孤高自负,傲视权贵,一首宴饮之词却道尽坎坷沧桑之意,由凄清而入厚重,读之令人默然沉思。

  我们虽未有晏几道的人生经历,但却可以从他的作品里去品读他的人生感慨,这也正是诗词魅力之所在。

  作者简介:

  王天博,专栏作者,澳门城市大学文化产业研究博士在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诗词达人”,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第三季六强,上海东方卫视《诗书中华》四期擂主等。



上一篇 古代餐桌上的香菜   下一篇 长春历史上的十三座城门
随机推荐文章
·壮族民间传说故事:敢壮山与五指山
·壮族民间传说故事:壮族抛绣球传说
·壮族民间传说故事:洪水淹天的传说
·壮族民间故事:三月三的传说
·刘三姐的传说
·壮族民间传说故事:马骨胡的传说
·壮族民间传说故事:天琴的传说
·壮族民间传说故事:歌仙刘三姐的传
·壮族民间传说故事:抛绣球的传说
·壮族民间传说故事:壮锦的故事
·壮族民间传说故事:百鸟衣的传说
·广西壮族民间传说:知恩图报的特掘
·壮族民间故事:壮族三月三的传说
·壮族民间故事:月亮的来历
·送生意
·古琴心音
·爱吹牛的“冯舌头”
·吃年夜饭要关门的传说故事
·计救卖货郎
·大桃树下的门神
·布依族民间故事:牛王和牛王节的传
·布依族民间故事:蕨菜芽的故事
·布依族民间故事:崇拜青蛙的由来
·血染杜鵑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