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器以藏礼”的青铜匜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21-2-20 18:17:26 阅读:8

  对今人来说,洗手是常见的生活卫生习惯,而在我国古代,这一简单的日常行为被赋予了丰富的礼仪内涵,西周时期就有“沃盥之礼”。《左传》记载:“沃者,自上浇之;盥者,手受之而下流于盘。”这就是古代文化中的“奉匜(yí)沃盥”,意思是手持匜给客人手上浇水,以水净手,弃水流于盘中,以示尊重。“沃盥之礼”中,用来盛水、从上向下倒水的器具为“匜”,承接弃水的器具为“盘”,匜和盘是一套盥洗器具。在考古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匜常常与盘伴出,比如宗仲匜、史颂匜等。

  匜是我国古代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时使用的礼器之一,其腹部横截面近椭圆形,类似于现在的瓢或舀水器,前有流,后多有鋬(即柄)。为了防止放置时倾倒,匜的底部常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着一件青铜匜,年代为春秋前期,素面,三足,长16.4厘米,宽9.1厘米,高7.2厘米,重246克。

  青铜匜作为一种水器,是适应沃盥之礼的需要而产生的,最早可追溯到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春秋中晚期是其发展高峰期,战国早期后逐渐衰落,秦汉时期仍旧可见,但数量已经非常少了。早期的匜有流、有鋬,口缘较直,流槽宽短,深腹圜底,上有虎头平盖,下有四条兽蹄足,后部有兽首鋬。春秋时期的匜,流槽较长,浅腹,并出现管状流,底部三条兽蹄足,足的排列有的是前一后二,有的是前二后一,还有的是圈足。匜在春秋中晚期发展到高峰,这一时期出土的匜不仅地域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形制种类也颇为丰富。战国早期后,南北方主要流行敞口平底匜。到了战国中晚期,无鋬匜出现,用流作柄,倒过来像瓢一样使用,在形制上与瓢接近,功能上还是注水器。后来,匜多不与盘成套出现,功能上也不再是注水器,而是逐渐转变成了舀水器。汉代以后还出现过金银匜、漆器匜、玉匜等。

  (作者 赵 莹 为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员)

  参考文献:

  1.孟莹《匜与古代沃盥之礼》《丝绸之路》2016(08)

  2.阴玲玲《青铜匜的起源与衰落》《文史月刊》2012(08)

  3.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一篇 白山松水慰英灵   下一篇 古人旅行那些事儿
随机推荐文章
·梅花碑
·苏东坡画扇判案
·东坡肉
·华家池
·飞来峰
·呼猿洞
·初阳台
·和尚戏乾隆
·杏婵
·凤凰山
·小黄龙(黄龙洞的来历)
·豆腐桥
·吴山第一泉
·打龙王
·乌龙
·茶祖宗
·尉迟恭造寺
·蚕花娘子
·望仙桥
·八卦田
·石香炉
·一线天
·康熙题匾
·六和填江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