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冬至:万物资始渐勾萌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20-6-1 19:47:42 阅读:5

  冬至,阴极之至,严凝天地闭,江山一笼统;冬至,水冰地坼,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周秦时代,称冬至为岁首,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盛典。到了汉代,《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到了宋代,冬至为祭祀祖宗的日子,向父母尊长拜节。到了清代,《清嘉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呼为“冬至节”。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等书记载,冬至这一天,人们要隆重庆贺、阖家团聚。各家百姓都包馄饨、蒸年糕、“捏耳朵”,吃传说中医圣张仲景发明的水饺,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俗语。其情景似除夕守岁。冬至这天,人们还要准备香烛,到庙上进香。皇帝到太庙“荐新”,即以新收获的黍米做成供品祭祖,平民百姓也以新收获的谷物上供。人们相互宴请,馈赠礼品,道吉祥语,又有学校放假,慰问老师的传统。这一天亦是各种契约的签订和履行之日。人们过渡田地房产,往往都在八月中秋言定,到了冬至这天,双方便正式交割签约。

  冬至所以大如年,源于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古书上说:“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孝经说》曰:“斗指子为冬至。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为至。” 民间有“过了冬,日长一棵葱”“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俗谚。《月令章句》把“冬至”之“至”解释为“三极”:“冬至为三极。昼漏极短,去极极远,晷景极长。”古人认为自冬至始,天地阳气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冬至这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越向高纬度,白天越短而黑夜越长,到北极圈以内,则终日为夜。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一阳初始,最难将息,古来就有文人、雅士、学子、士大夫者流,诗画“九九消寒图”,雅聚消寒。

关于“数九”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后宫粉黛三千,养尊处优,春夏秋尚可出外赏花观景,冬天憋在屋内,百无聊赖,便以消寒图消磨时光。《天启官词注》云:“每年长至节,司礼监印制九九消寒图,宫眷粘之壁间。”以后传入民间,在士绅阶层产生“画九”“写九”习俗,这不仅是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优雅的“熬冬”智力游戏。这些或画或写、用于消寒的内容,统称“九九消寒图”。

  写九。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也称作"写九"。一般而言,在九九消寒图的一侧还应写有《数九歌》。

  联九。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 “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 “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九九消寒迎春联;还有的在图上印《九九消寒歌》,或者绘图、印俏皮话,以增强趣味性。

  圈九。即在一张纸上印九九八十一个圆圈,写好日期,每天依序在一个圆圈里“臧否天气”。古人圈九,有不同的画法。据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即如果是阴天,就把上半个圆圈涂黑,晴天则把下半个圆圈涂黑,刮风涂左半边,下雨则涂右半边,下雪则在中间涂一个小圆。还有一种涂法:“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画九。即画一枝81瓣梅花,挂在墙上,每天用红笔涂一个梅瓣,等九九八十一个梅瓣都被涂成红色,一枝白梅变成艳丽的红梅,便是冬尽春来之时。明尤侗所著《帝京景物略》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由此可知,明代《九九消寒图》多画梅花。

  涂九。这是极有韵致的一种消寒方法,即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在《滦京杂咏一百首》中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涂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令人叫绝。无怪乎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现存较早的一幅“九九消寒图”,是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陕西刻印的《九九消寒之图》,画中为一蒜头形宝瓶,上插梅花一枝,计有花瓣八十一。梅瓶四周,画有自“一九”到“九九”阴阳二气转换和人们耕种聚饮风俗。如“二九”一图,寒林萧索,琼玉拥山,华楼上或有人对饮,华楼下游子徘徊于途:“凛凛寒风刮地来,冰花妆就玉楼台;银瓶注酒歌金镂,谁叹征人尚未回。”“八九”一图,农人鞭打犁牛耕田:“积润统消景物鲜,桃花未吐柳含烟,农人自此知春及,南佃耕开百亩田。”

  古人自有安然之心呼应四季,九九消寒图与诗,代表了天人合一、依时而动、物我合一的智慧,其形成原因可归结为:

  一是农业生产需要。受科技发展的限制,古代没有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专业气象服务,人们只有通过记载“冬九九”的阴、晴、雨、雪及各种天象变化,来普及气象知识,预测来年收成,指导农业生产。

  二是寓教于乐。对幼童进行识字、写字和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的启蒙教育。

  三是娱乐消遣。与灯谜、酒令、对联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画九、写九,实为高雅的文字游戏。

  四是熬寒盼春。在日历远未普及的年代,画九、写九,透露了人们熬冬盼春的无限期待之情。

  自打有了日历,老百姓日子“扯着过”,九九消寒习俗就渐渐消失了。

  冬至,“万物资始渐勾萌”,一阳来复,勾于春,萌于夏,黄钟应律,淑气回转,生机勃勃的中华大地,将迎来又一回万物丰稔。


  现存较早的一幅“九九消寒图”,是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陕西刻印的《九九消寒之图》,画中为一蒜头形宝瓶,上插梅花一枝,计有花瓣八十一。梅瓶四周,画有自“一九”到“九九”阴阳二气转换和人们耕种聚饮风俗。如“二九”一图,寒林萧索,琼玉拥山,华楼上或有人对饮,华楼下游子徘徊于途:“凛凛寒风刮地来,冰花妆就玉楼台;银瓶注酒歌金镂,谁叹征人尚未回。”“八九”一图,农人鞭打犁牛耕田:“积润统消景物鲜,桃花未吐柳含烟,农人自此知春及,南佃耕开百亩田。”

  古人自有安然之心呼应四季,九九消寒图与诗,代表了天人合一、依时而动、物我合一的智慧,其形成原因可归结为:

  一是农业生产需要。受科技发展的限制,古代没有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专业气象服务,人们只有通过记载“冬九九”的阴、晴、雨、雪及各种天象变化,来普及气象知识,预测来年收成,指导农业生产。

  二是寓教于乐。对幼童进行识字、写字和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的启蒙教育。

  三是娱乐消遣。与灯谜、酒令、对联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画九、写九,实为高雅的文字游戏。

  四是熬寒盼春。在日历远未普及的年代,画九、写九,透露了人们熬冬盼春的无限期待之情。

  自打有了日历,老百姓日子“扯着过”,九九消寒习俗就渐渐消失了。

  冬至,“万物资始渐勾萌”,一阳来复,勾于春,萌于夏,黄钟应律,淑气回转,生机勃勃的中华大地,将迎来又一回万物丰稔。



上一篇 小寒料峭 年味渐浓   下一篇 壮族的习俗
随机推荐文章
·“刘师阁”的传说
·牡丹传说
·牡丹逸事
·放羊娃与牡丹花
·牡丹文化
·“五彩祥云”失传记
·魏紫牡丹
·万卷书的传说
·万里崂山双花仙
·舍命保“赵紫”
·舍命不舍花
·秦岭深处遇牡丹
·牡丹王
·牡丹园里的故事
·牡丹仙女
·牡丹泉
·绿牡丹
·洛阳牡丹出邙山
·楼台牡丹
·刘师阁的传说
·蓝田玉
·枯枝牡丹的传说
·昆山夜光
·军门花园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