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二十四节气 |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5-10-7 2:19:54 阅读:3

 

“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节气,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炎热向凉爽过渡的节气。

  物候特征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时节,老鹰开始大肆捕猎鸟群,将猎物陈列作一堆,然后食用,如同先祭后食。天地间万物凋零,寒气渐浓,色调转冷的秋季也隐隐弥漫着肃杀空旷的意味。 “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俗语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十八盆指的是在处暑过后的十八天里面,还可以再洗十八天的澡,这个十八天其实也是一种说法而已,并非会固定的十八天。一俟十八天后,气温就会骤然下降,在外面洗澡就不能进行了。

  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有东北和西北地区。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宋?仇远《处暑后风雨》)。”每每风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

  民间习俗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中元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是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放河灯是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在吉林市,松花江放河灯历史,源远流长。民国诗人孙介眉曾称赞:“银盘电盏影江波,拥岸人观灯放荷。万朵烛光看不切,一舟打浆夺前过。”浩浩北去的大江,千盏万盏的河灯涌满了江面,景象十分壮观。

  吉林市古称船厂,是造船的地方。康熙东巡吉林,激情澎湃,以“楼上楼”的形式,写下脍炙人口的《松花江放船歌》:“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锦绣縠明……”松花江上放河灯,放的是历史,放的是风俗,是对故人的悼念,对今人的祝福。

  农事农谚

  处暑动刀镰。动刀镰,不是割大田地,是割田头地脚的线麻。线麻,是人类用作纺织的最早纤维之一,东北农家多在地边种植线麻。处暑时节,户户动刀镰,把线麻割下,投入村头大炮等水塘中,上覆柴草,盖上泥土去沤,线麻纤维耐沤耐晒,强度高,约一星期从大泡子取出晾干、捆好,冬日农闲时即可扒麻了。用线麻做的鞋底、鞋垫、袜子,透气吸湿、抑真菌、久穿不生脚病,用大麻布裹梁包柱,可防虫蛀,经久不腐。

  处暑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变化大,对农作物的成熟很有利。一转眼,田间地头就变了模样,“处暑禾田连夜变”描绘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就是提醒农民们在收获季临近之时早作准备,修好粮仓,迎接丰收。

  饮食养生

  处暑节气,秋燥逐渐明显,在饮食调养方面宜滋阴防燥、健脾祛湿,多吃水分含量较多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芹菜、菠菜、豆类及奶类。

  俗话说“七月半鸭,八月半芋”。人们认为此时的鸭子最为肥美,因此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

  处暑起居养生,“秋冻”要适可而止。所说的“秋冻”指入秋之后,气温下降,不要马上就穿上厚厚的保暖衣服,而是要让身体适当挨冻,“秋冻”的好处在于,适当的挨冻可以提高我们身体对寒冷的防御能力,从而增强身体在深秋以及入冬后呼吸系统对寒冷的适应能力,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概率。虽然“秋冻”的好处很多,但是“秋冻”的同时要注意适可而止,切记盲目挨冻。

  施立学(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



上一篇 白露 | 露从今夜白,天自此日凉   下一篇 大雪封江凛冽冬 爬犁三套可追风
随机推荐文章
·湘西苗族民间故事:死人换活人和老
·婉秋和苦菜
·董平宣与木匣
·谎江山的故事:聪明自娱弄野猫
·湘西民间故事《老大和老二分家》
·湘西凤凰古城传说故事:落花洞女
·湘西民间故事之“赶尸”的传说
·社公社母的故事
·盘瓠神话
·卡田苗寨的神奇传说
·湘西最负盛名的民间传说《熊娘噶婆
·湘西土家族民间故事
·湘西民间传奇故事《黏黏药》
·情蛊
·湘西猎神梅山娘娘的传说
·湘西赶尸的传说
·赵美容借观灯吊孝、女扮男装中状元
·沙参之王莱胡参的传说故事
·五龙河的鲤鱼捕捉数量不减的原因
·蚬河--贤河
·白龙河的故事
·魏征在蓬莱“瞒天过海”
·小蓬莱阁的传说
·石榴树的传说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