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南梁精神的又一赞歌——评新编陇剧《南梁忠骨》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8-1-31 20:11:46 阅读:3

  日前,大型红色革命历史现代陇剧《南梁忠骨》在庆阳大剧院成功首演。

  《南梁忠骨》由庆阳市委宣传部、庆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指导,庆阳陇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庆阳市陇剧研究所创排,是庆阳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文艺精品的有力举措。全剧讲述了1934年5月,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为了与敌人周旋,转移红军物资、保护红军伤员,边区干部、进步群众、红军战士、游击队员共42人壮烈牺牲,用热血和生命保卫根据地,锻造了一曲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南梁精神之歌。

  《南梁忠骨》是戏剧工作者用陇剧舞台艺术形式呈现庆阳老区红色革命历史的光辉历程和刻骨铭心的闪光点的倾情之作。该剧故事结构清晰、人物刻画鲜明、唱词念白扎实、灯光舞美包装气势恢宏,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新创陇剧力作。

  《南梁忠骨》有三个看点:

  一是挖掘本土红色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歌颂革命英雄。红色庆阳数南梁,革命史上铸辉煌。编剧朱晨霞说,创作这个剧本是想复活一段革命历史,让先烈的足迹再次遍布光荣热土,以此书写契合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反映人民立场和意志的人民史诗。该剧通过对南梁革命史上著名的“闫洼子四十二烈士惨案”历史的真实还原,用陇剧艺术把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艺术加工,对本土历史英雄人物进行深刻塑造,是戏剧工作者对庆阳历史文化挖掘演绎的一个新贡献。

  二是借唱响本土历史文化精神,传承非遗陇剧。陇剧是甘肃的独特剧种,属国家级非遗项目。用陇剧传承历史,又通过抒写英雄人物来传承陇剧。《南梁忠骨》导演王宝宁说,创排导这部戏,目的就是以昂扬的热情,高举南梁精神的火炬,用本土剧种刻画宣传本土红色革命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该剧通过五场不同的小故事刻画了李青山、李大娘、史春秀、白阳珍等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演绎出了一曲誓死为党、忠贞不屈、舍身就义、浩气凛然的英雄气概和青春颂歌。剧作把历史的现实真实和舞台艺术的虚构创意结合起来,令人精神振奋又荡气回肠。

  三是外引内联,打造舞台艺术新作。“用舞台艺术讲好庆阳故事,用革命历史戏曲艺术宣传红色圣地”。近年来,庆阳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强化文体旅深度融合,推动文艺事业、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文旅系统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精品文艺创作和阵地资源整合,积极创作舞台文艺作品,取得了丰硕成果。改制后的庆阳陇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创演了陇东民歌歌舞剧《绣金匾》、陇剧《医祖岐伯》《江姐》《情系南梁》《南梁忠骨》、秦腔《桃李梅》等一批舞台艺术作品。这些剧目的打造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强联合,外引内联,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戏剧本身是一个综合艺术,需要有经验和有实力的专家共同合作来完成。庆阳市在《南梁忠骨》的创排进程中,既邀请外地专家担任编剧、指挥配器,又用本土专家担任作曲、舞美,特别是导演由本土文艺工作者担纲,所有演职人员由本土演员出演,既节省财力,又锻炼人才,使得一大批青年优秀舞台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共同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上一篇 焖碗豆皮过大年   下一篇 【小陇画报·172期】炳灵寺石窟
随机推荐文章
·聚宝盆
·二十媳妇十五郎
·懂鸟语的孔一
·还债
·吴义能丢官
·文昌阁
·穷富两亲家
·“孝顺”的仨妯娌
·代唐寺
·千佛庵
·金牛与牵牛花
·孟良初识焦赞
·花园湖与二愣山
·愣二哥的故事
·仙人桥
·仙人脚
·出云洞
·马狼山的传说
·石门山
·汪小姐
·钟落村的传说
·寨山传奇
·张凤滩
·王妈妈桥的故事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