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陇上名产——甘谷篇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6-10-27 5:38:06 阅读:3

  辣椒园

  加工后的粗辣椒面

  甘谷刺绣

  甘谷酥圈圈

  编者按:

  甘肃,地域狭长,形如如意,既有“大漠孤烟直”的雄壮,也有“晚来水车下”的柔美,拥有除了海洋之外的几乎所有地理地貌。复杂的气候类型,使得甘肃物产丰饶,特产众多。近年来,随着“兰州百合”“定西马铃薯”“静宁苹果”“甘南蕨麻”等众多农产品走出国门,甘肃特产也成了陇上文化输出的一张“绿色名片”。

  甘肃日报生活版推出全新栏目“家乡的味道”,让我们在陇上的烟火记忆里,见到故乡,见到自己。

  文\牛勃

  天水甘谷,总是和辣椒连在一起。

  初春时节,走在甘谷农村,屋檐下、大树上,举凡所见,无一不是瀑布般自天而降的辣椒串,红得如火如炬。陇海铁路从甘谷横穿而过,关于甘谷辣椒的传说就乘着车轮的翅膀传到了四面八方。说列车一进甘谷地界,辣椒一片连着一片,连空气都染红了。一旅客禁不住好奇头伸出窗外一看,铁路两旁村庄的大树上挂得全是一串串璎珞似的辣椒,惊得好半天舌头都捋不直,“啧啧,怪不得甘谷辣椒有名,原来是这么大的树上长的!”甘谷人听了,既不纠正,也不反驳,得意却狂草一样写在脸上。

  乡下是辣椒的展厅,城里是辣椒的作坊。

  走在甘谷县城,随处可见一处处的辣椒加工作坊。甘谷人聪明,接受现代技术的能力很强,于辣椒加工却是个例外。甘谷人加工辣椒,手法几百年不变,一直是石臼砸,石磨推,即使用电锤的,节奏也不疾不徐,像煞甘谷人温文尔雅的生活。甘谷的陇上椒、全录王、永宁春、古风台等,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名优品牌,企业规模一个比一个大,可无论前面的环节多么前卫现代,最关键的加工环节却是几百年不变。千万不要把甘谷加工辣椒的“磨”和普通的磨混为一谈,甘谷辣椒粗细极讲究,说是辣椒面,却和面大不一样,粗。看起来粗,吃起来却细腻滑嫩。甘谷人在介于粗细之间的钢丝上自如地跳着春天的芭蕾,秘密一个在磨道的錾刻,一个在用力的轻重,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难。外地人羡慕得不行,偷艺的多,但真能学几把刷子带回去的却少。甘谷辣椒加工的诀窍在哪里,与其说了听不懂,还不如不说。

  甘谷人的性格义气、热情,走南闯北在各地都很受欢迎,大抵也是沾了辣椒的光。我的老师、著名漫画家曹昌光先生写甘谷人的聪明能折腾,用调侃口吻说甘谷人如何把辣椒卖到了联合国,让一帮大鼻子蓝眼睛直竖大拇指OK个不停。你想,一日三餐顿顿不离辣椒,那碗里,红是真红,吃是真吃。陕西的油泼面,到甘谷就变成了油泼辣子面,辣椒成了主料。兰州牛肉面开到甘谷,任是多正宗,别的不变,辣椒却绝对得变。甘谷人吃牛肉面,辣椒不是在面上漂那么几点,而是在碗里盖厚厚一层,一边美得大快朵颐,一边辣得吸溜喝醋,一碗面吃完,额上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子才算过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养出一方人的精神和性格。甘谷人性格豪爽热情,义气全在脸上写着。喜怒哀乐不藏不掩,有辣椒一样的热情,更有辣椒一样的真诚,做人干事喜欢直来直去。甘谷人爱辣椒,但不爱高粱面里调辣椒——吃出看不出的人。

  甘谷人仗义憨厚,你可以在别的地方耍点小聪明,在辣椒上千万别胡来。甘谷人的眼睛似乎是专为辣椒长的,看辣椒真假,一看一个准。这些年,树大招风,有些外地人趁月黑风高偷偷把外地辣椒运到甘谷,想鱼目混珠。可咱甘谷辣椒是什么,是辣椒中的贵族,天生的凤凰品相岂是乌鸦麻雀能蒙混过去的。这些伎俩骗不过甘谷人的眼睛,就更不要想着会骗过甘谷人的舌头。甘谷人是在辣椒堆里长大的,就连母亲的乳汁里都有一股淡淡的辣椒味儿,这样的舌头尝辣椒的真假,不用吃不用看,舌尖只一触,就能辨别出错误答案。甘谷人居家吃饭,佐餐的啥都可以没有,辣椒却绝对少不了。和人吃饭,不看别的,看看碗里辣椒的多少,你就知道谁是甘谷人了。


  甘谷人外出,别的东西可以不带,辣椒却是必备,外地人不解,以中国之大,还愁没辣椒吃?辣椒有,但在甘谷人的情愫里,比甘谷辣椒更香的,少!甘谷辣椒,别说甘谷人爱吃,皇帝也爱吃。一句多少带点笑意的话,却引出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雍正帝散朝,至一小房前,透过窗纱灯影,见内有一人手持一坛津津忘乎所以,雍正帝甚为好奇,遂径直而入。此人吃得正香,初未察觉,偶尔抬头,见皇上驾到,大吃一惊,顾不得收拾桌上杂物,跪伏在地,惊慌之状让雍正帝哑然失笑。此人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翰林院侍读学士、甘谷人巩建丰。雍正见状,指着小坛问:“内中何物,如此馨香四溢?”

  “禀万岁,坛中乃家乡所产土物——辣椒。”

  言毕,当即打开一坛呈于帝前,雍正问:“如何享用?”巩建丰说:“任意皆可,犹以馒头辅之为妙。”说时递上一个馒头,雍正帝馒头夹上辣椒,连吃数口,香汗微沁,直呼过瘾。

  “如此美味,岂能独自享用。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巩建丰答道:“与皇上乐乐,极乐。”

  “如此,还不多多供奉朝廷,让众人皆得此美而享之。”言罢,君臣相视而笑。甘谷辣椒由是成为贡品。

  甘谷辣椒品质好不说,连外形都好看,色泽红亮,肉厚油多,角条细长,皱纹均匀,制干率高,味道浓郁鲜香,具有开胃健脾、养颜明目、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多种功效,富含十余种矿物质营养和多种维生素。品质说品质,但辣椒其实并非娇生惯养之物,国内外除少数地区外,绝大多数地方都可种植,生长都不错。但甘谷辣椒却能在国内外辣椒的众香国里脱颖而出,一枝独秀,想必定有其独特所在。

  甘谷辣椒之所以品质卓异,鹤立鸡群,和甘谷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无关系。甘谷渭河流域河谷地区和散渡河流域川台地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土质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种植辣椒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没办法,天赐之区,必产名物,老天爷要偏爱一个地方,不需要多少理由。甘谷辣椒种植,有据可考的历史在四百年以上,几百年来,甘谷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过去是借助优势,精耕细作,如今在此基础上仰仗科学技术大显身手。甘谷人不但会种植,更会培育优良品种,从而保证甘谷辣椒产量提高,品质不变。五万亩的种植面积不算很大,但这是品质一流的五万亩。在种植加工的一系列环节上,甘谷人手中紧握两张牌,一是地方特色牌,二是精品战略牌。乘着这双有力的翅膀,甘谷辣椒畅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科学研制开发的面、丝、片、丁、油、酱等数十个辣椒系列产品,满足了海内外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陇上椒、全录王、永宁春、古风台等几十家辣椒加工企业互相竞争,使甘谷辣椒保有其旺盛的活力,品质几近完美。不论在多大的超市,包装上印有“甘谷”二字的辣椒,绝对抢手。甘谷辣椒不吃没办法,只要吃一次,再吃别的辣椒时,全没了味儿,自此以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甘谷辣椒,香字当头,辣在其次,辣中带香,香中含辣。你看那加工过程,细针缝线,先用清油干炒,火候极讲究,小了油入不进去,大了皮焦瓤生。然后用剪子剪成菊花瓣似的细丝儿,或面,或丝,一整套工序下来,精细到不能再精细的程度,辣椒的加工成了生活的辩证法,这样做出的辣椒,能不香,能不对着窗户吹喇叭——鸣声在外。

  甘谷人崇尚礼尚往来,赠人辣椒,不仅仅是对自己产品的自信,更是对客人最高的尊敬。甘谷辣椒不仅仅是辣椒,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甘谷的精神,火辣辣的事业脚踏实地地干,喜洋洋的生活有滋有味地过。

  甘谷是辣椒之乡,辣椒是甘谷的地理标志。

  甘谷——无辣不甘,无谷不椒。

  相关链接

  陇上名产——甘谷篇

  甘谷县是甘肃省天水市下辖县,甘谷古称“冀”,建县已2700多年,有“华夏第一县”之称,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甘谷县有哪些陇上名产呢?

  1.甘谷辣椒


  辣椒是甘谷最著名的特产,甘谷辣椒以磐安线椒为主,被美国专家列入全世界130多个辣椒品种的前十名,由此受到国际市场青睐,出口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甘谷也成为全国辣椒生产基地之一。甘谷辣椒至少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明末清初时期已作为宫廷贡品而享誉陇上。甘谷辣椒色红,角长,肉质肥厚,辣度适中,美味可口。

  2.甘谷大葱

  甘谷大葱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距今已有上百年种植历史。甘谷大葱在1987年就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1992年大规模种植,特选大葱、铁秆王等优良品种引进,经本地改造、选种,成为高产品种,形成了以新兴镇雒家村为主的大葱种植基地,产量非常大。甘谷大葱葱白长﹑产量高﹑甘甜多汁、辣度适中、品质上佳。

  3.甘谷花椒

  甘谷县花椒主产区在渭河以南的六峰镇、白家湾乡、武家河乡等地,其他乡镇也有小面积种植。种植面积达20万亩,甘谷花椒鲜香麻辣,味道正,颜色鲜,是做饭必不可少的辅料。

  4.礼辛黑梨

  礼辛黑梨是甘谷县礼辛镇的招牌特产,黑梨在秋分前后采摘,将其放在背风阴凉处存放3个月,果肉自内而外软化,颜色由红变黑,冻成了冰球,食用时用冷水化开,口感细腻、清凉,有润喉消火和解酒的功效。因此,一直深受当地消费者的青睐。

  5.甘谷酥圈圈

  甘谷酥圈圈具有色泽金黄、香酥脆绵、油而不腻、耐存久放之长处。甘谷酥圈圈状如圆环,厚3厘米左右,外圆直径12厘米左右,内圆直径8厘米左右,底色淡黄。其制作工艺、用料十分考究,烤时掌握时间与火色,不焦不黏,熟透为止。

  6.甘谷刺绣

  甘谷刺绣在中国有两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刺绣是甘谷的传统工艺制品,甘谷刺绣吸取了苏、湘、蜀绣的绣法,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其绣品图案形式多样,非常美观。

  7.甘谷麻鞋

  甘谷的麻制品生产,民国时达到极盛。麻鞋是主要产品之一,用纯天然麻料、麻布、棉布及相关编织用具,以传统手工工艺制成。制作时,先将大青麻编成辫,然后将麻辫置于平案,立辫状盘鞋底,盘成麻丝紧密的“千层底”,再用麻绳穿紧左右,固定鞋底;最后用编织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鞋耳、鼻梁,组合时用木楦把鞋撑起来,帮梁、鞋耳、鼻梁贯穿耐力麻绳,鞋即成。式样有单边绳网的偏帮子与牛鼻梁,有以绳网代替鼻梁形成圆口秃顶的齐帮底、一只船,还有三根弦、布包边等。色彩除天然的白色外,还有染色的红、黄、黑诸色,集实用与观赏价值于一体。

  8.甘谷凉粉

  甘谷人的风味小食,既能充饥,也可佐餐。《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已有“细索凉粉”面市。甘谷凉粉品种繁多,制作考究,风味各异,白凉粉用豌豆制成,黑凉粉或褐凉粉用荞麦制成,黄凉粉用扁豆、黄豆、蚕豆等制成,洋芋凉粉用洋芋淀粉精制而成。在县内,洋芋、荞麦凉粉最常见。白凉粉晶莹透明,食时,于手内切成一寸见方的大丁,有的还用旋子旋成面条状。甘谷凉粉调料讲究,有芥末、酱油、醋、芝麻酱、油泼辣子,有些人还喜欢加点味精和花椒面,拌少许香菜、胡萝卜丝或嫩芹菜,看起来白红带油亮,吃起来咸、酸、香、辣、鲜五味俱全。


  甘谷人外出,别的东西可以不带,辣椒却是必备,外地人不解,以中国之大,还愁没辣椒吃?辣椒有,但在甘谷人的情愫里,比甘谷辣椒更香的,少!甘谷辣椒,别说甘谷人爱吃,皇帝也爱吃。一句多少带点笑意的话,却引出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雍正帝散朝,至一小房前,透过窗纱灯影,见内有一人手持一坛津津忘乎所以,雍正帝甚为好奇,遂径直而入。此人吃得正香,初未察觉,偶尔抬头,见皇上驾到,大吃一惊,顾不得收拾桌上杂物,跪伏在地,惊慌之状让雍正帝哑然失笑。此人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翰林院侍读学士、甘谷人巩建丰。雍正见状,指着小坛问:“内中何物,如此馨香四溢?”

  “禀万岁,坛中乃家乡所产土物——辣椒。”

  言毕,当即打开一坛呈于帝前,雍正问:“如何享用?”巩建丰说:“任意皆可,犹以馒头辅之为妙。”说时递上一个馒头,雍正帝馒头夹上辣椒,连吃数口,香汗微沁,直呼过瘾。

  “如此美味,岂能独自享用。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巩建丰答道:“与皇上乐乐,极乐。”

  “如此,还不多多供奉朝廷,让众人皆得此美而享之。”言罢,君臣相视而笑。甘谷辣椒由是成为贡品。

  甘谷辣椒品质好不说,连外形都好看,色泽红亮,肉厚油多,角条细长,皱纹均匀,制干率高,味道浓郁鲜香,具有开胃健脾、养颜明目、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多种功效,富含十余种矿物质营养和多种维生素。品质说品质,但辣椒其实并非娇生惯养之物,国内外除少数地区外,绝大多数地方都可种植,生长都不错。但甘谷辣椒却能在国内外辣椒的众香国里脱颖而出,一枝独秀,想必定有其独特所在。

  甘谷辣椒之所以品质卓异,鹤立鸡群,和甘谷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无关系。甘谷渭河流域河谷地区和散渡河流域川台地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土质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种植辣椒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没办法,天赐之区,必产名物,老天爷要偏爱一个地方,不需要多少理由。甘谷辣椒种植,有据可考的历史在四百年以上,几百年来,甘谷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过去是借助优势,精耕细作,如今在此基础上仰仗科学技术大显身手。甘谷人不但会种植,更会培育优良品种,从而保证甘谷辣椒产量提高,品质不变。五万亩的种植面积不算很大,但这是品质一流的五万亩。在种植加工的一系列环节上,甘谷人手中紧握两张牌,一是地方特色牌,二是精品战略牌。乘着这双有力的翅膀,甘谷辣椒畅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科学研制开发的面、丝、片、丁、油、酱等数十个辣椒系列产品,满足了海内外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陇上椒、全录王、永宁春、古风台等几十家辣椒加工企业互相竞争,使甘谷辣椒保有其旺盛的活力,品质几近完美。不论在多大的超市,包装上印有“甘谷”二字的辣椒,绝对抢手。甘谷辣椒不吃没办法,只要吃一次,再吃别的辣椒时,全没了味儿,自此以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甘谷辣椒,香字当头,辣在其次,辣中带香,香中含辣。你看那加工过程,细针缝线,先用清油干炒,火候极讲究,小了油入不进去,大了皮焦瓤生。然后用剪子剪成菊花瓣似的细丝儿,或面,或丝,一整套工序下来,精细到不能再精细的程度,辣椒的加工成了生活的辩证法,这样做出的辣椒,能不香,能不对着窗户吹喇叭——鸣声在外。

  甘谷人崇尚礼尚往来,赠人辣椒,不仅仅是对自己产品的自信,更是对客人最高的尊敬。甘谷辣椒不仅仅是辣椒,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甘谷的精神,火辣辣的事业脚踏实地地干,喜洋洋的生活有滋有味地过。

  甘谷是辣椒之乡,辣椒是甘谷的地理标志。

  甘谷——无辣不甘,无谷不椒。

  相关链接

  陇上名产——甘谷篇

  甘谷县是甘肃省天水市下辖县,甘谷古称“冀”,建县已2700多年,有“华夏第一县”之称,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甘谷县有哪些陇上名产呢?

  1.甘谷辣椒



上一篇 甘肃明代军堡永泰古城探丝路旅游“   下一篇 丝路明珠党河大峡谷
随机推荐文章
·长江黄河的传说
·三峡的民间传说
·三峡花椒
·神女峰的传说
·关于长江“走蛟”传说
·砍石线与赶山鞭的传说故事
·八达岭长城阎王爷的传说故事
·五火神炸关沟的传说故事
·莲花女神笔画长城的传说故事
·仙女点金砖的传说故事
·八达岭南北四楼的传说故事
·金人筑边的传说故事
·血斑石的传说故事
·九龙女智取赶山鞭的传说故事
·宝瓶圣泉的传说故事
·长城三关的传说故事
·八达岭长城名字的传说故事
·张果老修拐脊楼的传说故事
·龙女盗符的传说故事
·兰香女救婆娘
·王母娘娘管吃饭
·击石燕鸣
·黄河的传说
·裴尚友三次上堤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