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甘肃地名里的故事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20-6-13 17:01:24 阅读:3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仪仗俑

  宕昌县官鹅沟景区

  平凉崆峒山的云海景观

  素材图

  【开栏语】

  地名依托着一方水土,承载着一方文化,讲述着一段历史。地名作为描述一个地方的最显著标志,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和人文信息,其命名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每一个地名背后,或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或见证了行政区划的沿革与变迁。从本期起,【地名里的甘肃】与大家分享甘肃地名的故事,一同品味刻在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基因。

  地名里的甘肃

  甘肃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独特多元的自然风光,在各个历史时代人们给地名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它们不仅凝聚着几千年来人们对于地理、人文的认识,也隐藏着许多源远流长的历史信息。探寻地名,有助于读懂甘肃。

  在甘肃,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是酒泉;大禹治水,导河之洲——是临夏;源自“天河注水”传说的是天水;张国臂掖,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的是张掖、武威。

  读一读这些地名,便能将人们带入历史文化长廊,仿佛置身于曾经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不禁感叹历史的波澜壮阔,这便是甘肃地名的魅力……

  甘肃

  究竟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地名中,有以山命名的,有以水命名的,有以人命名的,有的地名是多个地名的合体,如甘肃。

  甘肃古为“雍梁之地”。相传夏禹划天下为九州,甘肃境内分属雍州西部和梁州北部。甘肃古称“陇西”“陇右”。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始置陇西郡”,因地在陇山以西得名。当时管辖范围比今甘肃省范围小,辖洮河中游、渭河上游、西汉水上游及今天水市部分地区。唐代置“陇右道”,辖今陇山以西,青海湖以东,新疆东部以东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陇右”。所以“陇右”即成为甘肃省的特称,简称“陇”。但今人所说“陇右”,一般是指陇山以西、黄河以东地区。

  甘肃简称“甘”。西魏时始改张掖郡为甘州,以境内之甘峻(浚)山得名;隋时为“肃振国威,以通西域”,改酒泉郡为肃州。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党项族李元昊攻取甘州。1036年相继攻下瓜州、沙州、肃州,迅速控制了全部河西走廊和黄河东部部分地区。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因在宋之西方,史称“西夏”。李元昊分“国内诸州计之总兵五十余万”为左、右厢,设立12个监军司,其中“甘肃军司”驻甘州,“甘肃”一词首见于史册。

  甘肃一名,取甘州、肃州首字而得。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简称甘肃行省,治所甘州,下辖2直隶州、5属州。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设陕西右布政使司,驻巩昌(今陇西县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为巩昌布政使司。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正式改名为甘肃布政使司,移治所于兰州,兰州成为甘肃省会,延至今日。

  地名里的历史积淀

  甘肃,形似一柄玉如意,镶嵌在中国版图的西北部。甘肃的风貌丰富多元,这里有九曲回肠的黄河、三千年不倒的胡杨、荒凉无垠的戈壁滩、一望无际的沙漠,也有秀美的塞上江南、辽阔的草原沼泽、连绵的雄伟雪山……想象在雅丹魔鬼城看日落、在月牙泉听那首涤荡心灵的歌谣、在戈壁滩上仰望祁连雪线,在沙漠里骑着骆驼,听着驼铃声声响的那一刻,几千年的历史与沧桑扑面而来。

  在甘肃,不得不提河西走廊,它是一段通往文明交汇的道路,是商旅绵延的古道,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通道。公元前138年,27岁的张骞手持汉武帝授予的符节,凿空西域,自此,今甘肃境内被中央王朝所控制。据《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降汉,以其故地置酒泉、武威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分置张掖、敦煌两郡。因地在黄河上游以西,故称河西四郡。


  酒泉,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东临弱水,北跨长城,南阻祁连,西倚嘉峪,自古为通西域的孔道,隋时曾改名肃州。酒泉一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据《汉书·地理志》载:“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故曰酒泉。”唐代颜师古也说:“旧俗传云,城下有泉,其味如酒,故曰酒泉。”“酒泉”之称由此而来。还有一说,相传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征匈奴获胜,汉武帝赏赐御酒一坛。霍去病为让将士们共尝美酒,将御酒倾倒入金泉之中,与众同饮,故称此泉为“酒泉”。

  敦煌,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十六国前凉建都于此,北周改名鸣沙县,隋大业初复名,唐末废。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是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鸣沙山﹑月牙泉名胜;城西北有玉门关,西南有阳关遗址。

  鸣沙山·月牙泉,位于敦煌城南五公里,沙泉共处,妙造天成,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鸣沙山以沙动成响而得名。东汉称沙角山,俗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峰峦危峭,山脊如刃,经缩复初;人乘沙流,有鼓角之声,轻若丝竹,重若雷鸣,此即“沙岭晴鸣”。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始称月牙泉。水质甘洌,澄清如镜,绵历古今,沙不进泉,水不浊涸。铁鱼鼓浪,星草含芒,水静印月,荟萃一方,故称“月泉晓澈”。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张掖,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觻得(今甘肃省张掖市西北。晋改名永平,隋又改名张掖,移治今张掖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永昌以西、高台以东地区。十六国时北凉沮渠蒙逊曾建都于此。西魏时曾改为甘州。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甘州为张掖郡。当通往西域及漠北道路要冲;水草丰美,有畜牧之饶。境内山丹河及黑河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有“金张掖”“塞上江南”之称,遗存有大佛寺、木塔寺、黑水国城堡遗址及汉墓群、鼓楼等名胜古迹,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焉支山,两汉时期《匈奴歌》中有载:“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五代诗话·稗史汇编》有载: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故因山上盛开胭脂花得名。

  吟着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外风光。

  位于嘉峪关市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交界处的文殊山,是祁连山北麓坡地的一条支脉,隋曾名昆仑山,唐又称洞庭山,后建文殊寺称今名。又传说文殊菩萨曾居此得名。文殊山石窟开凿于北凉时期,具体年代不可考。清乾隆《重修肃州新志》载:“文殊山,(酒泉)城西南三十里。山硖之内,凿山为洞。盖房为寺,内塑佛像……旧称有三百禅室,号曰小西天。”

  武威,原匈奴休屠王地。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击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四万余降汉,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西汉王朝开始向河西移民。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采纳张骞建议,欲招乌孙东还居浑邪王之地,乌孙东不肯归还,于是汉武帝决定在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后又置武威郡,以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武威由此得名。

  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西汉“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在西北设凉州刺史部,辖武威郡、酒泉郡、金城郡、敦煌郡、张掖郡、陇西郡等十郡,大致管辖范围是今甘肃、宁夏及青海省东部。“凉州”一名由此始见,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如果有幸行至此处,便可吟一首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品一品诗人王翰当年的豪迈旷达。

  地名里的历史故事

  甘肃,是一个具有历史故事的地方。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地名,都可能隐藏着不广为人知的故事。


  仇池山是传说中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和神话传说中刑天葬首的地方,也是古代氏族的发祥地,魏晋南北朝时期,自公元296年氐族首领杨茂搜在仇池山建立政权,至公元442年被南朝刘宋政权攻灭。仇池国先后存在了134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渭源为陇西郡所辖九县之一。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首阳县,治今清源镇东北,属陇西郡。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改称渭源县,以渭水发源于境内鸟鼠山而得名,为渭源郡治。

  宕昌,别称宕羌。宕昌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羌水东南六经宕昌城东”的记载。宕昌一名有多种说法,一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活在陇南山地和甘青川草原边境的一支羌人的名称(与钟羌旦昌同)。另一说为晋时羌族梁勤自称宕昌王,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建立的羌族政权,于宋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北魏确认宕昌国为其属国。还有一说为宕昌国的都城宕昌城。《说文解字》:“昌,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宕昌即有日光的洞屋,宕昌羌即居住在有日光洞屋的人,宕昌国就是居住在有日光洞屋的羌人建立的国家。

  地名里的安定昌盛

  甘肃的地名,也寄托了老百姓饱尝流离战乱之苦后,最真挚的心愿。比如定西、安宁、安定、永登、永昌、永靖、和政等。包括甘肃,甘肃的“肃”,隋时为“肃振国威,以通西域”,取意“肃静宁边”。甘肃的地名,自西汉时期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之后确立,大部分在数千年来保持稳定,未曾变动,沿用至今。

  平凉之名,一说前秦苻坚358年攻伐凉州,取“平定凉国”之意。现另有观点认为取希望凉州“平安安宁”之意。平凉,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16年),伐义渠后在崆峒境内置乌氏县,为中国最早的县之一,也是境内设置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县级区划。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辖今定西全境,因其郡治位于陇水之西,故名“陇西”。《史记·秦本纪》记载:“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陇西”之名始见于史册。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8月,李宪收复西夏占据西市新城(一作西使城)。同年十月甲戌,宋神宗赐名“定西城”,取“安定西边”之意而命名,此为“定西”得名之始。

  地名里的神话传说

  甘肃,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地方,中国的许多上古神话传说,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三危山,《尚书·舜典》载“窜三苗于三危”,后在《史记》五帝篇中也有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在远古神话传说中,三危山是西王母与三青神鸟居住的地方,陶渊明曾著有一诗:“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天水城北的卦台山相传为伏羲画卦之地。明胡缵宗《卦台记》云:“成纪之北约三十里曰三阳川。其西北隅有台焉,羲皇画卦处也。”又云“陇坻亘于东,朱圉雄于西,番冢屏于前,崆峒望于后;汉起于南,渭衍于北,乃生羲圣,而三阳则渭河纳陇处也,今为三阳里。三阳云者: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此为三阳之名,又称“三阳开泰”,传为“羲皇故里”。

  崆峒山,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传说,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并拜其为师。《庄子·在宥篇》记载有“黄帝问道广成子”的事情。

  鸟鼠山,是渭水发源地,属西秦岭山脉的西延部分。《禹贡·导水》:“导渭自鸟鼠同穴。”《尔雅》:“鸟鼠同穴,其鸟名 。其鼠名鼵。”《山海经·西山经》有“鸟鼠同穴之山”。“鸟常在外,鼠常在内共穴而居,故山以是得名。”


  “卓尼”系藏语“焦乃”之转音,其名始于元代。卓尼一名有两种说法,一说相传卓尼杨土司始祖曾寻觅丢失之牛至此,暂寓于今日卓尼禅定寺地方,用松枝结屋而居。后人为纪念先祖开发之辛苦,因以卓尼为名。还有一说卓尼为藏语两棵马尾松之意。元元贞元年(1295年)元世祖邀请西藏萨迦派首领八思巴·洛哲坚赞赴北京,途经卓尼时,见此地山清水秀,苍松翠柏。便命其弟子喜绕益西留下来,在有两棵挺拔而形如华盖的马尾松处建寺。当地藏语称为“焦乃”,因此,“焦乃”从此便成为寺院名,继而成为地名,后来,“焦乃”演化成为“卓尼”。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是汉风烈烈的甘肃;“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唐韵里浪漫的甘肃;“羲皇画卦”“皇帝问道”是神秘莫测的甘肃。

  翻开甘肃地图,地名可谓是“活化石”,一地之名,不仅记录着当地的历史,也承载着人们的文化记忆。


  酒泉,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东临弱水,北跨长城,南阻祁连,西倚嘉峪,自古为通西域的孔道,隋时曾改名肃州。酒泉一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据《汉书·地理志》载:“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故曰酒泉。”唐代颜师古也说:“旧俗传云,城下有泉,其味如酒,故曰酒泉。”“酒泉”之称由此而来。还有一说,相传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征匈奴获胜,汉武帝赏赐御酒一坛。霍去病为让将士们共尝美酒,将御酒倾倒入金泉之中,与众同饮,故称此泉为“酒泉”。

  敦煌,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十六国前凉建都于此,北周改名鸣沙县,隋大业初复名,唐末废。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是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鸣沙山﹑月牙泉名胜;城西北有玉门关,西南有阳关遗址。

  鸣沙山·月牙泉,位于敦煌城南五公里,沙泉共处,妙造天成,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鸣沙山以沙动成响而得名。东汉称沙角山,俗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峰峦危峭,山脊如刃,经缩复初;人乘沙流,有鼓角之声,轻若丝竹,重若雷鸣,此即“沙岭晴鸣”。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始称月牙泉。水质甘洌,澄清如镜,绵历古今,沙不进泉,水不浊涸。铁鱼鼓浪,星草含芒,水静印月,荟萃一方,故称“月泉晓澈”。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张掖,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觻得(今甘肃省张掖市西北。晋改名永平,隋又改名张掖,移治今张掖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永昌以西、高台以东地区。十六国时北凉沮渠蒙逊曾建都于此。西魏时曾改为甘州。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甘州为张掖郡。当通往西域及漠北道路要冲;水草丰美,有畜牧之饶。境内山丹河及黑河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有“金张掖”“塞上江南”之称,遗存有大佛寺、木塔寺、黑水国城堡遗址及汉墓群、鼓楼等名胜古迹,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焉支山,两汉时期《匈奴歌》中有载:“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五代诗话·稗史汇编》有载: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故因山上盛开胭脂花得名。

  吟着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外风光。

  位于嘉峪关市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交界处的文殊山,是祁连山北麓坡地的一条支脉,隋曾名昆仑山,唐又称洞庭山,后建文殊寺称今名。又传说文殊菩萨曾居此得名。文殊山石窟开凿于北凉时期,具体年代不可考。清乾隆《重修肃州新志》载:“文殊山,(酒泉)城西南三十里。山硖之内,凿山为洞。盖房为寺,内塑佛像……旧称有三百禅室,号曰小西天。”

  武威,原匈奴休屠王地。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击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四万余降汉,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西汉王朝开始向河西移民。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采纳张骞建议,欲招乌孙东还居浑邪王之地,乌孙东不肯归还,于是汉武帝决定在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后又置武威郡,以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武威由此得名。

  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西汉“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在西北设凉州刺史部,辖武威郡、酒泉郡、金城郡、敦煌郡、张掖郡、陇西郡等十郡,大致管辖范围是今甘肃、宁夏及青海省东部。“凉州”一名由此始见,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如果有幸行至此处,便可吟一首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品一品诗人王翰当年的豪迈旷达。

  地名里的历史故事

  甘肃,是一个具有历史故事的地方。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地名,都可能隐藏着不广为人知的故事。



上一篇 甘肃省文物局在大地湾遗址调研指导   下一篇 河西戍卒
随机推荐文章
·长江由来的传说
·长江黄河的传说
·三峡的民间传说
·三峡花椒
·神女峰的传说
·关于长江“走蛟”传说
·砍石线与赶山鞭的传说故事
·八达岭长城阎王爷的传说故事
·五火神炸关沟的传说故事
·莲花女神笔画长城的传说故事
·仙女点金砖的传说故事
·八达岭南北四楼的传说故事
·金人筑边的传说故事
·血斑石的传说故事
·九龙女智取赶山鞭的传说故事
·宝瓶圣泉的传说故事
·长城三关的传说故事
·八达岭长城名字的传说故事
·张果老修拐脊楼的传说故事
·龙女盗符的传说故事
·兰香女救婆娘
·王母娘娘管吃饭
·击石燕鸣
·黄河的传说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