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古韵甘肃】光阴故事里的天水古树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8-3-22 21:53:34 阅读:7

  南郭寺两株倾斜生长的春秋古柏,树龄达2500年

  甘谷县觉皇寺中的国槐,树龄超1600年

  甘泉镇的千年双玉兰树

  南郭寺唐槐,树龄有1300多年

  刘志宏

  古树,是城市的“守望者”,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发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有着2700年建城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古民宅、古树比比皆是。尤其古树种类多、树龄高,数量上仅次于江苏扬州,在全国位居第二。天水古树名木不仅见证了朝代的交替,还是珍贵的自然和人文遗产、记录城市发展变迁的“活化石”。从古至今,我们对于树木都有着特殊的情感,植树节来临之际,本期为大家讲述天水古树的故事。

  一

  古树因城而增色,古城因树而厚重。天水的古树名木作为秦州发展最有力的见证者,穿越秦砖汉瓦、唐诗宋词的沧桑与瑰丽,传承着一段段悠远的历史和传说。

  天水处于我国温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气候温和湿润,地质构造独特,山体垂直高度变化大,森林景观秀美,形成了冬天不冷、夏季不热,很适宜树木生长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资料记载,目前天水有古树名木4810余株,其中一级古树420株(2018年官方统计数据)。

  天水古树名木经岁月洗礼仍常年苍翠,光彩照人,在浓缩的一圈圈年轮中,经历了悠长散漫的光阴,呈现出极其规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据有关部门调查,千年以上的古树超过100株,为全国之最;五百年以上的古树近400株,分布之密,在全国城市中都比较罕见。其中柏树、国槐、龙槐、桑树、皂角、垂柳、黄杨、毛泡桐、毛白杨等苍劲挺拔,树龄之高让人赞叹;稀有名木银杏、青桐、白皮松、三尖杉、水青、杜仲、连香树、玉兰、铁杉、金钱树、麦吊杉等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叫人留恋。

  天水古树闻名遐迩,主要分布在渭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区,有的生长在城区大街小巷、民居院落中,有的根植在丘陵深处、乡镇村庄中,而南郭寺、玉泉观、伏羲庙、麦积山等旅游景点更是广为种植。从栽植年代看,自春秋战国时期起直至清代,历朝历代皆有留存。这些古树融入天水的历史血脉中,将传说、典故、历史凝聚在一起,演绎秦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和千百年来的风雨沧桑。

  二

  南郭寺位于秦州区城南两公里处的龙王沟东侧慧音山坳,因地处城郭之南而得名。寺门坊额“南郭寺”三个字由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书法大师赵朴初先生题写。此寺始建于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前临耤水,背依幽林,隋唐以来始终是天水胜迹所在。寺中古柏、唐槐、龙爪槐闻名全国。

  寺内南山古柏又称春秋柏,根部由长方形青砖花墙围护,主干上分三杈,分别向南北横斜逸出,被誉为秦州八景之一。南山古柏属常绿乔木,生长缓慢而寿命极长。“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唐时,旅居天水的诗圣杜甫在《秦州杂诗》中称其为“老树”;诗仙李白在《南山诗》中称它为“古柏”,有“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之句。1987年秋,经北京林业研究所碳14测定,确认古柏生长史为2300年—2500年,与孔夫子、释迦牟尼同龄,是名副其实的“春秋柏”。专家们诙谐地在古柏下拱手说:“你是老大哥,是全国第一柏,泰山汉柏甘当小兄弟!”这株全国罕见的“文物树”黛色参天,虬枝冲霄,不仅是天水历史名城的象征,也是天水古老文化的象征,更是天水沧桑变迁的见证。这两株古柏,一株干枯不朽,如擎天柱,直通天空;另一株,沉重的树身巧架在一株三百多年的古槐枝杈上,古槐委身于柏下,相互偎依,形成千古奇观。该树分杈中间又长出一株小叶朴树,枝繁叶茂,是寄生在古柏朽树洞中的“树中树”。专家进行古树复壮研究时,发现小叶朴的根系已把古柏的根部缠裹起来,不仅对古柏的根部起到固定作用,还能向古柏输送部分营养和水分。按自然规律,两株树木生长在一起要互相争夺营养水分,而这“树中树”不但不争,而且还有互为“奉献精神”,实为奇妙。


  寺门前的那两株唐槐高30多米,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生长史,高大挺拔,巍巍屹立,人们称它为“唐槐”。由于这两株槐树对称地生长在山门两侧,个头相当,树形相似,枝繁叶茂,浓密如盖,就像两位守门将军,给山寺增添了几分庄重和肃穆,于是人们又称它们为“将军槐”。相传秦王李世民率秦琼、尉迟敬德来秦州南郭寺上香,以求国泰民安。方丈与三位尊贵香客茶间叙谈,忽听得院内战马嘶鸣,出来看时拴在古柏上的两匹战马互斗,已将古柏拉为南北两半,秦王请方丈谅解,二位将军面带惭色请责。方丈曰佛门随缘,罚将军寺门两边各植槐树一株代为守寺,于是南郭寺“将军槐”由此得名。古树专家李进仁先生向“将军槐”深深鞠躬致歉云:“今天我特向老兄致歉,过去我们对全国古树没有全面普查,众皆以为黄山古槐为全国之最,今天经实际测量,为你恢复名誉……”每当夏秋季节,此槐树叶茂密,枝干潜隐,游人看到的是巨龙的一鳞半爪,时隐时现,摇曳不定,如同龙在云雾中游动,游人称它“龙游云中”。南郭寺唐槐历经千年不倒不枯、古风犹存的原因除了天水特有的水土养育之外,主要来自对古树的保护。自古以来,天水人有着热爱古树、保护古树的优良传统。他们一方面挖掘古树背后的文化内涵,一方面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让古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在南郭寺大雄宝殿庭院东北角,长有一株“龙爪槐”,高10多米,胸围1.8米,胸径68厘米,专家测定已有300多年的树龄,据称是这一树种生长年代最长的一株,为全国第一。龙爪槐是槐树的一个变种植物,遍布全国各地。南郭寺内的这株龙爪槐却与众不同,它躯干高大,枝条在盘曲中飘逸而上,长成巨龙形,一年四季呈现不同的景观。大雄宝殿庭院西北角一株卫矛,据说是唐时一位高僧从南方千里迢迢插在瓶里带到天水,专门种在寺内守卫南山古柏的。卫矛在长江流域属小灌木,普通常见,而在黄河流域尤其是大西北十分罕见,但在南郭寺却长成了高大乔木,其高18米,胸径0.78米,胸围达2米,本为灌木却成长为高大乔木,堪称奇树,绝无仅有。古树专家认为,由于天水的土好、水好、气候好,滋养培育了这株稀有的奇树。

  三

  天水伏羲庙,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占地1300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古代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也是唯一供奉伏羲雕像的寺庙,被誉为中华第一庙。

  伏羲庙内古树是活着的历史,是岁月的记忆。古柏苍槐,丛郁繁茂,密严森列,为陇上之奇观。伏羲庙古树据说以六十四卦卦位栽植,在全国较为罕见。庙内现存古柏37株,存活28株,唐槐1株,已成为罕见的“活文物”。先天殿月台左侧一株古柏胸围4.5米,主干倾斜向北,树冠残存一枝。右侧一株胸围5.19米,主干劈裂,苍劲挺拔,这两株古柏均已生长千年以上。宫门东还有一株“龙槐”,为唐代所植。历经千年风雨沧桑,树干已空朽,而残躯断皮上又长出新枝,老树换新颜,生机勃勃。这些古树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依然郁郁葱葱,当地人认为这些古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象征着健康和长寿,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拜访,祈祷求安。

  这些历经千百年的古树随着岁月的侵蚀和病虫害的干扰,出现了烂根、倾斜偏冠、倒塌,甚至有死亡现象。为有效保护古树名木,天水市博物馆从2011年9月开始,实施了古树名木保护工程。每年春天,随着气温回升,古树养护人员捕捉害虫,每日可捉到上百只天牛;同时先后对十株倾斜古树进行了钢管支撑保护,对三十多株古树树洞进行了修补,对七株古树进行了营养复壮,对十二株古树开挖了复壮坑。院内古树经过持续的保护复壮,绿意盎然的古树与庙内古建筑相映生辉,生机盎然。这些古树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记载着城市变迁,是一个地方的“根”。近年来,天水市出台了《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法规,保护古树名木已蔚然成风。

  四


  双玉兰堂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甘泉寺内。甘泉寺原名“太平寺”,因寺内有一眼醇香的泉水,也叫“甘泉寺”。寺中双玉兰树,据专家鉴定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题“双玉兰堂”四字,使甘泉双玉兰树更加有名。树有声而具音乐之和谐,有色而具绘画之灿烂,双玉兰树是凝固的诗,动态的画,用自己的姿态向世人诉说着天水这方水土的神奇灵秀。

  早在战国时代,屈原的《楚辞·离骚》中有云:“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莾。”有学者研究曾得出结论:此诗句中的木兰就是玉兰。唐时,诗人杜甫流寓秦州,寓居该寺院曾写了《太平寺》诗篇,赞美寺中泉水和玉兰树。而寺中这两株玉兰树,相传北宋初年为了纪念杜甫旅居天水而种植。两株玉兰树相距5米,俗名“双玉兰”,树高约25米,树围1.8米,峨冠高大,树干挺拔。因花朵均为双瓣称双玉兰,其花色一白一紫,南边的一株开白花,树枝苍劲曲折,宛若盘龙;北边的一株开紫花,树枝清秀矗立。两株古树犹如一对热恋的情侣,千百年来亲密依偎。“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前后,古老的甘泉寺伴着深沉而悠远的钟声,犹如一幅飘在浮云上的剪影,格外沉寂肃穆。两株古玉兰树相依相偎,蓓蕾绽放,花开满枝,亭亭玉立,洁如仙露,清如水月,仿佛一把巨大的花伞倒映在院落里,浓浓的花香沁人心脾,吸引四方人士前来观赏。这样高大古老的双玉兰树,不仅西北高原绝无仅有,在全国也实乃罕见,现已被确定为文物树加以保护。

  解放初,甘肃省首任政府主席邓宝珊,时常关注天水的玉兰树,题词“万丈光芒传老杜,双柯磊落得芳兰”。后来,他把玉兰树的神奇介绍给时年90多岁的国画大师齐白石,请他题名,并画有《杜甫行吟图》,又请国画大师陈半丁画有《双玉兰图》,冯国瑞先生撰文纪事。齐白石老人应邀题写了苍劲有力、大气磅礴的“双玉兰堂”,今天还悬挂在玉兰树后的大殿上。白石老人的力作笔意烂漫天真,气象自然旷达,和寺内美丽的玉兰花木相得益彰,为甘泉寺这座陇右名刹增色不少。1959年,齐白石老人去世,其杜甫画作尚未完成,甚为遗憾。据说,《杜甫行吟图》由他人后续画成,国内许多大家在画上题诗,国画大师潘天寿也有同名画作,成就了我国诗书画艺术领域里的一段佳话。因此,这两株双玉兰被称为中国最有文化的千年玉兰树。

  此外,在离甘泉镇12公里左右的村子里,还有一株千年粉色玉兰。树干高大挺拔,苍老遒劲,每年清明前后花开满树,蔚为壮观。这株古玉兰因久藏深山,鲜为世人所知,树龄已有1300多年,当地村民称之为“神树”,对其加以供奉和保护。

  五

  玉泉观位于秦州区城北天靖山脚下,北迤青山,南俯州城,海拔高度1230米。因山上有一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玉泉观内原有古树上百株,现存50余株。其中1000年以上的有10余株,300年以上的23株,百年以上的有10余株。以侧柏、国槐、皂角树三类为主,是天水市范围内古树密度最大、平均树龄最高的景区景点。辫柏,也称“侧柏”,生长在玉泉观神仙洞南侧崖边,形态独特,主干挺拔,悬根露爪,树高13米,树围2.60米,树龄800年至1000年,根茎交织,形若女人发辫,故名“辫柏”,被国家古树研究专家誉为全国之最。夫妻槐,又称“青龙白虎槐”,生长在玉泉观北斗台西北端,两株相距6米,分南、北,主干相对倾伸。北株上端分两枝向南倾,将南株上端北倾主干揽入“怀中”,形成顶枝交叉,似拥抱之状,俗称“夫妻槐”,树龄约800年。

  离玉泉观不远的秦州区中华路,人称古树街,长390米,共有300年古槐6株,每到夏初,槐花飘香,沁人心脾,古风浩荡,被国内园林专家誉为“古槐路”。

  六

  天水古树资源丰富,星罗棋布,形成了古树繁茂的大观。这些古树是活着的文物,它们历经百年甚至千年沧桑,跨越世纪、跨越千年依然与天水人民朝夕相伴,笑迎春花秋月,守望着过去和未来,传承记载着这座古城的精神和文化。

  麦积山东柯杜甫草堂的八股槐,寿长700余载,高树珍禽,上栖鹭鸶,槐阴雪翅,古今一绝,因树在草堂近崖之上,称为“子美树”。仙人崖宝盖峰生长着一株珍贵的铁杉树,高约23米,树围2.3米,长势旺盛,形似宝塔,称为“宝塔树”。石门山聚仙桥畔一株高约30米,树围2.5米的松树,与天皇峰等高,故名“等山松”。辽东栎(俗称铁抱子)在石门山满山遍布,其树木质坚硬,四季常青。生长在三仙庵旁的一株辽东栎高约14米,树围1.7米,为石门山最大的一株。山下五阳观原有松树两株,现存一株,高约20米,树围2.4米,气势雄伟,枝繁叶茂,生长良好。


  甘谷县觉皇寺的国槐,人们戏称它是“老槐抱新孩”。相传唐王李世民巡视西域,途经冀城,曾在此住宿一夜,并亲手栽植了此槐。古槐至今已逾1600年,枝繁叶茂,树径需6人环抱。由于栽植历史久远,树干已经中空,靠树皮营养生长,树干高3米以上分出5主枝,中间一主枝干枯风折,其余也已腐朽,但古树长势良好。树冠高占到全树高的五分之四,边部小枝呈下垂状,绿荫笼罩寺院,与大殿的雕梁画栋交相辉映,古朴有致。

  清水县现存古树485株,其中北京丁香树龄500年以上,高14米,树围252厘米,枝叶茂密,蜿蜒伸曲,国内罕见;秦安县凤山300年以上的古柏就有32株,姿态秀丽,冠幅广展;武山县水帘洞口的膀胱果树和杈叶槭树,民间传说为麻线娘娘的火棍,为稀有之树;麦积区古树有333株,其中社棠镇郭坪村近100株柿子古树群,树龄均在300年左右。此外,凤凰山酸梨、石门油松、龙槐寺龙爪槐、厐家沟毛白杨、柳家沟细裂槭、太京灰楸、五台山寺紫丁香等,不仅树种多,而且树龄长,都是比较有名的古树。


  寺门前的那两株唐槐高30多米,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生长史,高大挺拔,巍巍屹立,人们称它为“唐槐”。由于这两株槐树对称地生长在山门两侧,个头相当,树形相似,枝繁叶茂,浓密如盖,就像两位守门将军,给山寺增添了几分庄重和肃穆,于是人们又称它们为“将军槐”。相传秦王李世民率秦琼、尉迟敬德来秦州南郭寺上香,以求国泰民安。方丈与三位尊贵香客茶间叙谈,忽听得院内战马嘶鸣,出来看时拴在古柏上的两匹战马互斗,已将古柏拉为南北两半,秦王请方丈谅解,二位将军面带惭色请责。方丈曰佛门随缘,罚将军寺门两边各植槐树一株代为守寺,于是南郭寺“将军槐”由此得名。古树专家李进仁先生向“将军槐”深深鞠躬致歉云:“今天我特向老兄致歉,过去我们对全国古树没有全面普查,众皆以为黄山古槐为全国之最,今天经实际测量,为你恢复名誉……”每当夏秋季节,此槐树叶茂密,枝干潜隐,游人看到的是巨龙的一鳞半爪,时隐时现,摇曳不定,如同龙在云雾中游动,游人称它“龙游云中”。南郭寺唐槐历经千年不倒不枯、古风犹存的原因除了天水特有的水土养育之外,主要来自对古树的保护。自古以来,天水人有着热爱古树、保护古树的优良传统。他们一方面挖掘古树背后的文化内涵,一方面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让古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在南郭寺大雄宝殿庭院东北角,长有一株“龙爪槐”,高10多米,胸围1.8米,胸径68厘米,专家测定已有300多年的树龄,据称是这一树种生长年代最长的一株,为全国第一。龙爪槐是槐树的一个变种植物,遍布全国各地。南郭寺内的这株龙爪槐却与众不同,它躯干高大,枝条在盘曲中飘逸而上,长成巨龙形,一年四季呈现不同的景观。大雄宝殿庭院西北角一株卫矛,据说是唐时一位高僧从南方千里迢迢插在瓶里带到天水,专门种在寺内守卫南山古柏的。卫矛在长江流域属小灌木,普通常见,而在黄河流域尤其是大西北十分罕见,但在南郭寺却长成了高大乔木,其高18米,胸径0.78米,胸围达2米,本为灌木却成长为高大乔木,堪称奇树,绝无仅有。古树专家认为,由于天水的土好、水好、气候好,滋养培育了这株稀有的奇树。

  三

  天水伏羲庙,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占地1300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古代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也是唯一供奉伏羲雕像的寺庙,被誉为中华第一庙。

  伏羲庙内古树是活着的历史,是岁月的记忆。古柏苍槐,丛郁繁茂,密严森列,为陇上之奇观。伏羲庙古树据说以六十四卦卦位栽植,在全国较为罕见。庙内现存古柏37株,存活28株,唐槐1株,已成为罕见的“活文物”。先天殿月台左侧一株古柏胸围4.5米,主干倾斜向北,树冠残存一枝。右侧一株胸围5.19米,主干劈裂,苍劲挺拔,这两株古柏均已生长千年以上。宫门东还有一株“龙槐”,为唐代所植。历经千年风雨沧桑,树干已空朽,而残躯断皮上又长出新枝,老树换新颜,生机勃勃。这些古树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依然郁郁葱葱,当地人认为这些古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象征着健康和长寿,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拜访,祈祷求安。

  这些历经千百年的古树随着岁月的侵蚀和病虫害的干扰,出现了烂根、倾斜偏冠、倒塌,甚至有死亡现象。为有效保护古树名木,天水市博物馆从2011年9月开始,实施了古树名木保护工程。每年春天,随着气温回升,古树养护人员捕捉害虫,每日可捉到上百只天牛;同时先后对十株倾斜古树进行了钢管支撑保护,对三十多株古树树洞进行了修补,对七株古树进行了营养复壮,对十二株古树开挖了复壮坑。院内古树经过持续的保护复壮,绿意盎然的古树与庙内古建筑相映生辉,生机盎然。这些古树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记载着城市变迁,是一个地方的“根”。近年来,天水市出台了《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法规,保护古树名木已蔚然成风。

  四



上一篇 《河西走廊通史》编纂工作今天启动   下一篇 锦绣陇之南 踏青正当时
随机推荐文章
·杨贵妃与“贵妃鸡”
·唐明皇与杨玉环
·杨玉环与长恨歌
·貂蝉
·杨玉环
·羞花
·闭月
·落雁
·沉鱼
·戴耳坠的传说
·貂蝉拜月
·"闭月"美人貂蝉
·貂蝉,一身娇艳一生谜
·天职演员
·覆水之舟
·一骑红尘妃子笑
·一滴走在不归路上的眼泪
·唐玄宗为何迷恋杨玉环
·美人系列
·王昭君为何出塞?
·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
·昭君出塞传佳话
·西施沉江
·西施与檇李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