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在秦腔艺术求索路上执着前行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6-9-20 11:30:41 阅读:4

  登上舞台,“绵里裹针”的唱腔独树一帜;走下舞台,传承创新,致力于为秦腔发展探路。这是甘肃秦腔艺术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苏凤丽的艺术追求。“选择戏曲这一行原因很简单,就两个字:喜欢。”

  生长于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的苏凤丽,打心底里透着对戏曲的热爱。日前,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在石家庄举行,苏凤丽携秦腔《锁麟囊》参加。

  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是所有戏曲艺术家的成长之道。一直以来,苏凤丽非常喜欢京剧,尤其是“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的代表作《锁麟囊》。这部戏以锁麟囊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登州富家女薛湘灵和贫家女赵守贞之间的感人故事。从年轻时,苏凤丽就有一个心结,梦想着有一天能把京剧程派大戏搬上秦腔舞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后来,她终于有机会排演秦腔版《锁麟囊》。

  改编京剧大师的经典之作是一件艰难的事。回忆起改编过程,苏凤丽说,刚开始是原原本本地把京剧《锁麟囊》学过来,之后再根据秦腔的剧种特点进行改编。“改编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声腔方面,也就是秦腔跟京剧程腔的结合,既要保留秦腔剧种特点,还要融入京剧程腔的韵律。”苏凤丽和创作团队经过多方求索、反复实践,终于将京剧《锁麟囊》搬上了秦腔的舞台。2009年,秦腔《锁麟囊》首演受到观众欢迎。此后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受到各界好评。有观众评价这部戏是“秦风程韵”。

  事实证明,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是成功的。该剧音乐唱腔上,着力将秦腔细腻、柔美的一面发挥出来;服装设计上,既尊重传统审美,又观照了当代观众的审美体验;演员表演上,唱念做打俱佳,令人回味无穷。

  2013年,苏凤丽凭借在秦腔《锁麟囊》中的精湛表演,斩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苏凤丽非常珍惜参加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机会,认为展演为各地演员提供学习交流平台的同时,也对各地梆子剧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能更好地激发各地梆子戏的发展,进而扩大梆子戏在当地乃至全国的影响力。通过展演,还能让更多年轻人看到梆子戏的发展前景,增强他们传承弘扬梆子戏的信心。

  谈到戏曲如何吸引年轻观众,苏凤丽结合自己多年演出、创作经验说:“一方面,我们要老戏新演,推陈出新,这就需要戏曲人在每一出戏里细心‘研磨’,比如面对经典传统剧目,不能全盘不动、不假思考地照搬照演,要知道‘经典’在哪里,排演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无论什么时候,优秀的作品一定会受到观众的喜爱,因此应创作更多具有艺术魅力的优秀戏曲作品,满足大众多元审美文化需求。”

  苏凤丽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今年初,新编秦腔历史剧《蔡文姬》在兰州首演,她用精湛的演技还原了一代才女蔡文姬的传奇人生。 



上一篇 在博物馆里感受美好生活   下一篇 甘肃所藏文溯阁国宝得见真容《文溯
随机推荐文章
·毓璜顶的故事
·玉皇大帝与龙口长把梨的传说
·扁担岛的传说
·古神话中的黑水、昆仑与蓬莱
·八仙过海
·蓬莱的八仙传说
·牧童巧赚落山坡
·皇妹劝兄休战到登州
·滕小国的传说
·龙泉塔的来历
·落凤山的传说
·微山湖的传说
·旱天为什么没露水
·龙山的传说
·尤伯的眼泪
·脚踢乾隆
·不义之财不可取
·钟璜的故事
·姑山的传说
·铁嘴李三
·奇妙的石礅
·张扮截“报马”
·张天师的传说(一)--天师出生
·张天师的传说(二)--雷劈老元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