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碑石:历史的存根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21-9-17 11:06:54 阅读:3

  □王 琪

  行走在故乡的大地,我常常被那些古朴、沉着、内敛、含蓄的碑石所吸引。每每遇见,我都会肃然起敬,放慢脚步,或驻足凝望,或躬身抚摸,或品其韵味,或赏其风采。

  古人的文字,虽与我有语言上的隔膜、表达上的陌生。但在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静静地感受那些不同寻常的碑刻造像,轻轻地抚摸那些气韵生动的点横竖捺,都会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和浮想联翩的美妙。那些看似冰凉如铁、冷峻无情的石头,其实也有着生命的温度、情感的强度和历史的深度。一块块碑石,就是一页页凝固的历史,一面面人生的镜子,一方方人类神圣情感的载体。

  碑石集雕刻、书法、文学、历史于一体,融实用性、观赏性、文献性于一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周末年,当甲骨文消泯、金文衰微之际,古人便“以文勒石”,用刀笔赋予冰冷的石头以艺术的生命和历史的内涵,碑石开始成为文字的重要载体,到东汉时开始兴盛,之后历经唐宋风雨,穿过明清烟云,一直婉转到盛世的今朝。2000多年来,它记录着历史沧桑的脚步,折射着文字嬗变的过程,承载着人类崇高的精神,展现着中国古代灿烂的书法艺术,最终形成独特的碑石文化。

  甘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在这里诞生,东来的秦人先祖首先在这里落脚,中国第一个县——冀县率先在这里建立,东汉以来数百年间,州、郡、县三级政权曾在这里驻地,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至三国的鼓角、西夏的大纛、金人的马蹄、吐蕃的狼烟、角厮啰的叫嚣,一波连着一波,一浪接着一浪。与此同时,文化与文明的种子,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璀璨的佛光,悠悠的驼铃,诗人的歌吟,独特的民风,让这片古老的土地,风情万种,摇曳生姿。

  碑石,作为历史最忠诚的见证者、记录者,总会默不作声地记录下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时刻。它们散落在古冀的每个角落,从渭河两岸到南北两山,从佛塔古寺到城郊荒野,都存留过它们矜持而儒雅的身影。然而,岁月悠悠,沧海桑田,一些石碑已经毁坏,踪迹全无;一些石碑至今还深埋地下,难见天日;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穿过苍茫的风雨,存留人间。如今,那一通通镌刻着古冀悠久历史的碑刻,那一块块题写着先贤非凡功绩的墓志铭,那一尊尊弥漫着神秘色彩的佛造像碑,或挺立于名山圣水,或端坐于佛龛寺庙,或镶嵌于名人墓壁,或收藏于亭阁庭院,像一位位穿过世事风霜的老人,着一袭青布长衫,默默地为人们讲述着过往的历史和曾经的故事。

  叁交寺,一座已湮灭于岁月长河中的寺庙。如若不是那半块残碑偶然出现,或许人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在甘谷县西坪镇红凡沟村曾经有这样一座寺庙存在。1991年8月,红凡沟村的村民在开挖学校地基时,发掘出了一座石造像塔和几块碑文残块。一块碑首竖刻“叁交寺”三字,碑文内有“天水郡”字样。另一块刻有珍贵的“飞天”图案,据说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飞天图案之一。据考证,《叁交寺碑》刻立于北周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实在甘谷许多风景名胜和宗教寺庙处,还有不少这样的名胜寺庙碑,这从一个侧面有力佐证着古冀历史的久远和文明的厚重。

  如果说名胜寺庙碑表现的是甘谷的“地灵”,那么,功德纪事碑则彰显的就是甘谷的“人杰”了。甘谷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足以勒石成文、传之百代的故里先贤,灿若星辰,皓如明月。孔子贤人石作蜀、汉平襄侯姜伯约、一代帝师巩建丰、陇右诗圣王心如,无不名贯古今,享誉华夏。矗立在甘谷大地上的《圣门石子故里碑》《重修汉平襄侯祠碑记》《巩建丰墓志铭》《王公家族规碑》等碑石,就像一个个见证者,守望着故乡的热土,激励着桑梓的后学。

  甘谷是丝绸之路要冲,自古就有“佛乡”之称。甘谷大地上不但拥有为数众多的佛教寺庙,而且还留存着大量的佛教遗迹。佛造像碑作为崇佛信教的一种主要形式,早在北朝时期就极为盛行。佛风鼎盛的甘谷,就保存有从十六国开始,历西魏、北周、隋唐直至明清时期精美的佛造像碑。收存在甘谷县磐安镇尉家磨村千佛寺里的千佛碑,就是一通从北朝时期留存下来的佛造像碑精品。这尊碑石通高140厘米、宽65厘米、厚6.6厘米,不足一平方米的金星石上,镌刻着999尊身高2厘米的精美小佛像。


  当这999尊小佛像瞬间涌现在你眼前时,就如同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涌现在你的眼前,让人心生暖意。每一尊小佛像都荡漾着1800多年前的微笑,那些水波一样的笑纹,流淌着悲悯的高贵、信仰的笃定和文化的自信,刹那间会让人们落满尘埃的心灵明媚如春、清澈如水,仿佛这方冷硬的石头,也因这些如花的笑靥,有了生命的温度和灵气。

  甘谷县博物馆里,还收藏着两通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的佛造像碑。一尊是一佛二菩萨造像碑。这尊佛造像碑是20世纪80年代从大像山石窟附近发现的,为西魏时佛造像。它瘦骨清像的风格与麦积山石窟的著名雕塑相仿,除了其“东方微笑”式的神秘造型外,多了一层人间的烟火气息。另一尊是三级佛造像塔,镌刻于北周时期。在所镌刻的十二幅雕像中,既有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形象,也有佛经故事图,造像构思巧妙,精美绝伦。

  大像山作为陇右名山,佛教圣地,自然少不了碑石的装饰与点缀。在华美的大像山上,从山麓到山顶,一路散落着羲皇故里碑、圣门石子碑、姜维祠碑,永明寺设戒碑、紫光和尚墓碑、飞云岩石刻碑、松花崖石刻碑、白云封处碑、报恩寺碑以及大像山创立文社碑记等碑刻。那些或古朴、或庄重、或典雅、或清新的碑刻,像一方方古拙的砚台,像一册册线装的古籍,沐浴过千秋佛光,浸染过万代月色,或以碑作传,或以碑传情,让千年的名山佛韵渺渺,水墨流香,让转山的游人,心旷神怡,口齿噙香,更让枯燥的历史,更为亲切,更为活泼。

  碑石,是人类神圣情感的载体。一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碑刻文化”的发展史。从三皇五帝的推位让国,到历代帝王的文治武功,从文臣武将的卓著功勋,到贤达烈女的高尚德行,刻满了千百年来大大小小的碑石,见证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坚韧的性格与厚重的文明。甘谷碑石虽然数量并不宏富,但它却是碑石海洋中的一朵浪花,跳动着活泼的历史,吟唱着岁月的故事。

  历史远去了,但碑石还在。那一通通沧桑的碑石,如一封封历史的存根,传承着文化,延续着文明,也温暖着世人的眼眸和心怀。


  当这999尊小佛像瞬间涌现在你眼前时,就如同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涌现在你的眼前,让人心生暖意。每一尊小佛像都荡漾着1800多年前的微笑,那些水波一样的笑纹,流淌着悲悯的高贵、信仰的笃定和文化的自信,刹那间会让人们落满尘埃的心灵明媚如春、清澈如水,仿佛这方冷硬的石头,也因这些如花的笑靥,有了生命的温度和灵气。

  甘谷县博物馆里,还收藏着两通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的佛造像碑。一尊是一佛二菩萨造像碑。这尊佛造像碑是20世纪80年代从大像山石窟附近发现的,为西魏时佛造像。它瘦骨清像的风格与麦积山石窟的著名雕塑相仿,除了其“东方微笑”式的神秘造型外,多了一层人间的烟火气息。另一尊是三级佛造像塔,镌刻于北周时期。在所镌刻的十二幅雕像中,既有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形象,也有佛经故事图,造像构思巧妙,精美绝伦。

  大像山作为陇右名山,佛教圣地,自然少不了碑石的装饰与点缀。在华美的大像山上,从山麓到山顶,一路散落着羲皇故里碑、圣门石子碑、姜维祠碑,永明寺设戒碑、紫光和尚墓碑、飞云岩石刻碑、松花崖石刻碑、白云封处碑、报恩寺碑以及大像山创立文社碑记等碑刻。那些或古朴、或庄重、或典雅、或清新的碑刻,像一方方古拙的砚台,像一册册线装的古籍,沐浴过千秋佛光,浸染过万代月色,或以碑作传,或以碑传情,让千年的名山佛韵渺渺,水墨流香,让转山的游人,心旷神怡,口齿噙香,更让枯燥的历史,更为亲切,更为活泼。

  碑石,是人类神圣情感的载体。一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碑刻文化”的发展史。从三皇五帝的推位让国,到历代帝王的文治武功,从文臣武将的卓著功勋,到贤达烈女的高尚德行,刻满了千百年来大大小小的碑石,见证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坚韧的性格与厚重的文明。甘谷碑石虽然数量并不宏富,但它却是碑石海洋中的一朵浪花,跳动着活泼的历史,吟唱着岁月的故事。

  历史远去了,但碑石还在。那一通通沧桑的碑石,如一封封历史的存根,传承着文化,延续着文明,也温暖着世人的眼眸和心怀。



上一篇 伏羲遗风古风台   下一篇 这份简册露了汉代河西百姓过日子的
随机推荐文章
·云朵上的民族:羌族
·羌族传说故事:“云云鞋”的传世故
·羌族传说故事:羌戈大战的史诗故事
·羌族传说故事:木姐珠和斗安珠的爱
·海棠不争春
·遇坟三尺不动土
·重阳节的神话传说故事
·春节的传说故事
·鬼节的传说
·古代风水故事大全精选:古代民间风
·民间风水故事传奇:商人与风水先生
·放牛娃的传奇故事
·宫女图的故事
·阿诗玛的故事
·民间风水龙脉的故事
·有关风水民间传说:七鹤金脸盆的故
·宋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民间风水故事传奇:风水师收徒
·民间风水故事传奇:刘半仙看墓地
·如意坟传说
·大禹治水的故事
·一枚金币的故事
·细柳教子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