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万卷简牍,解密千年丝路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8-2-17 14:45:12 阅读:3

  有一片土地,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战略通道和商埠重地。2000多年前,满载着丝绸、瓷器的驼队穿行于此,打通了西域与中原的商业贸易。

  有一个地方,素有“汉简之乡”的美誉。出土简牍8万余枚,其中汉简7万余枚,占到全国的82%,既是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也是古丝绸之路开拓兴盛的实物佐证。

  有一处胜地,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汇成壮美画卷,简牍文化、丝路文化、大地湾文化等文化资源交相辉映,构成取之不尽、无与伦比的文化宝库。

  这里,就是甘肃。

  如何从简牍出发,解读两千年前的陇原大地?如何以简牍为引,窥寻丝路文明之光?夏末时节,“简牍中国”网络主题活动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甘肃,探访兰州、敦煌两地,开启一场跨越两千多年的古今对话。

  “简”述历史:邮驿古道上的秦风汉韵

  位于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廊,自东南向西北贯穿绿洲与戈壁荒漠,曾一度驿站相连、使臣仆仆、商贾云集,驿传文化遗珍遍地,简牍就是其中之一。吉光片羽,折射历史清晖。

  “塞上诚毋他可道者”,汉简《尹衡至伟卿书》用墨迹记录了尹衡对伟卿的殷切问候:居延是苦寒之地,冷暖自知,没有能够打发生活乏味的事物,唯有尺牍一封寄思念。

  “愿子惠幸哀怜,且幸藉子惠韦绔一二日耳,不敢久留”,元敞的裤子穿破了,只好厚着脸皮向子惠借裤子穿几天。一枚出自边塞烽燧的尺牍《元敞致子惠书》,道尽边塞戍卒缺衣少食之窘。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的一封家书中写道,自己远离家乡到边塞为吏,与家中兄弟一别数年,“边塞苦寒,现在生病了,这一病恐怕今生无缘相见,只有来生再做兄弟了”。一句“死生恐不相见”,其悲切之情溢于言表,令人读之动容,遗憾的是,这封家书或许从未有机会到达收信人手中……

  人和事,是历史的血肉。“简牍中有大人物、有大事件,但更多的是普通人和普通人的故事。”甘肃简牍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简牍上的人,虽然早已消散于历史的尘烟之中,但简牍上的片言只字,让我们有机会重新看到他们、想象他们,“而看到他们和想象他们的主要目的,我认为,是丰富我们自己。”

  “牍”懂丝路:驿传媒介的传播功能

  纸张面世之前,古人用竹简与木牍作为“写本”,合称为“简牍”。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田澍认为,两千多年前的官府文书、书籍图录主要用简牍书写,而河西走廊干燥的自然环境,恰好为简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保存条件。

  世界文化遗产——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位于敦煌莫高窟以东62公里,是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邮驿接待机构,是两汉丝路繁荣的重要标志。该遗址出土的简牍文书达35000余枚,数量庞大、类型丰富。

  “没有汉简,申遗也许不会成功,汉简起到了关键的实证作用。”曾参与申遗的敦煌博物馆宣教部主任荣红梅表示,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真实记载了2000年前丝绸之路的运营状况,也是证实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真实存在的依据。虽然目前被回填了,但是汉简的不可复制性和不可伪造性凸显了它的价值,“如果没有简牍,我们如何确认悬泉置是西汉遗址?”

  “隶书写起来很慢,为了写得快,汉简书体开始逐渐流行。”敦煌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敦煌市博物馆副馆长张春生介绍,敦煌汉简书法是中国最早的墨迹之一,关于敦煌汉简书体和形制的分析,对研究书法史和书体演变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与此同时,活跃在丝路古道上的驿站、遗址、碑刻、私人信件、通商钱币等都是民间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某种程度上既是信息的携带者,也是信息传播的助推者。除了汉简,悬泉置遗址还出土诸多写有汉文墨迹的麻纸,“出土的400多片纸张中有10片写有字迹,其中8片是两汉时期的,说明西汉已经在用纸张书写文字了。这一发现把我国发明张纸的时间向前推进了近一个世纪。”荣红梅表示。此外,悬泉汉简中“浮屠简”的发现,说明大致在公元一世纪后半期,佛教已经传到了敦煌。

  “简牍最终被纸代替,渐次退出历史舞台。”杨眉表示,但依靠竹木简牍,中国的古老文明得以记载,优秀的古代典籍得以保存,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悠久的祖国历史得以继承和弘扬。无论是简牍、文字,还是驿站、古道,这些现存的驿传媒介都是传播过程中重要的史证,为丝路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史料与物证。

  竹木春秋:丝路文化的当代与未来


  20世纪初,沉睡了两千多年的敦煌汉简重见天日,被中国书法学界形容为“书坛的原子弹爆炸”。百余年后的今天,有关汉简的学科、馆陈、文旅等建设工程已在陇原大地上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简牍学”概念伴随着甘肃简牍的发现而诞生。2021年,甘肃省实施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简牍学”作为“绝学”冷门学科被列入其中。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简牍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于1995年开始招收全国首届简牍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兰州大学则是全国首批获批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招生资格的14所高校之一,同时得益于与甘肃简牍博物馆合作的“兰山论简”读简班,强基班学生可以充分将所学的古文字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实现“知”与“行”的结合。

  被誉为“天下第一简”的武威汉简《仪礼》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今年,从“五一”假期起,兰州旅游便持续升温,甘肃省博物馆的游客接待量目前达到了历史峰值,文创中心更是“人气爆棚”。据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班睿介绍,甘博的文创工作已经持续做了近20年,生产打样的产品已超过1000件,根据古丝绸之路文化符号“马踏飞燕”开发的文创产品“小绿马”已成爆款,从去年6月至今售出约10万只。

  此外,现馆建成于2011年的敦煌市博物馆,藏有著名的敦煌汉简,作为中国最早的墨迹之一,是研究书法发展历史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而坐落于兰州马滩黄河岸边的甘肃简牍博物馆新馆正在有序布展,利用红外线扫描及高精度拍摄技术,对馆藏的近4万枚简牍实现数字化存储管理,预计将于年内搬入“新家”;敦煌莫高里工匠村新近开发的“汉简摹写与复制”研学游产品,可以让游客了解简牍、认识简牍,并体验撰写木简、临摹壁画、制作彩塑和泥版画等传统文化技艺,将文化研学与旅游市场接轨,为丝路文化艺术传承注入新活力……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张春生认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文物、文博、文化产生了兴趣,愿意到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希望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古迹能够唤醒当代年轻人对历史的追溯,帮助现代的人知晓古代知识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憧憬。

  竹木春秋,“简”“牍”古今。田澍表示,在辉煌灿烂的新时代,让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简牍文物、分布在河西走廊的玉门关、悬泉置等文化遗产,以及记录在简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更加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是我国文博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路向。(文/光明网记者 李汶键)


  20世纪初,沉睡了两千多年的敦煌汉简重见天日,被中国书法学界形容为“书坛的原子弹爆炸”。百余年后的今天,有关汉简的学科、馆陈、文旅等建设工程已在陇原大地上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简牍学”概念伴随着甘肃简牍的发现而诞生。2021年,甘肃省实施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简牍学”作为“绝学”冷门学科被列入其中。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简牍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于1995年开始招收全国首届简牍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兰州大学则是全国首批获批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招生资格的14所高校之一,同时得益于与甘肃简牍博物馆合作的“兰山论简”读简班,强基班学生可以充分将所学的古文字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实现“知”与“行”的结合。

  被誉为“天下第一简”的武威汉简《仪礼》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今年,从“五一”假期起,兰州旅游便持续升温,甘肃省博物馆的游客接待量目前达到了历史峰值,文创中心更是“人气爆棚”。据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班睿介绍,甘博的文创工作已经持续做了近20年,生产打样的产品已超过1000件,根据古丝绸之路文化符号“马踏飞燕”开发的文创产品“小绿马”已成爆款,从去年6月至今售出约10万只。

  此外,现馆建成于2011年的敦煌市博物馆,藏有著名的敦煌汉简,作为中国最早的墨迹之一,是研究书法发展历史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而坐落于兰州马滩黄河岸边的甘肃简牍博物馆新馆正在有序布展,利用红外线扫描及高精度拍摄技术,对馆藏的近4万枚简牍实现数字化存储管理,预计将于年内搬入“新家”;敦煌莫高里工匠村新近开发的“汉简摹写与复制”研学游产品,可以让游客了解简牍、认识简牍,并体验撰写木简、临摹壁画、制作彩塑和泥版画等传统文化技艺,将文化研学与旅游市场接轨,为丝路文化艺术传承注入新活力……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张春生认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文物、文博、文化产生了兴趣,愿意到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希望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古迹能够唤醒当代年轻人对历史的追溯,帮助现代的人知晓古代知识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憧憬。

  竹木春秋,“简”“牍”古今。田澍表示,在辉煌灿烂的新时代,让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简牍文物、分布在河西走廊的玉门关、悬泉置等文化遗产,以及记录在简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更加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是我国文博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路向。(文/光明网记者 李汶键)



上一篇 武山演武城遗址   下一篇 “大落(洛)门寨”与“三府(都)
随机推荐文章
·龙井茶的传说和发展
·龙井传说
·西湖龙井的传说
·虎跑泉的来历
·金牛湖
·玉泉
·油炸桧
·猫儿桥
·梅花碑
·苏东坡画扇判案
·东坡肉
·华家池
·飞来峰
·呼猿洞
·初阳台
·和尚戏乾隆
·杏婵
·凤凰山
·小黄龙(黄龙洞的来历)
·豆腐桥
·吴山第一泉
·打龙王
·乌龙
·茶祖宗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