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视点】定西,秦腔成长的地方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6-9-23 10:39:09 阅读:3

《杨椒山》剧照 百 花

《李时珍传奇》剧照 牛小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 莉

  岁末年初,辞旧迎新之际,陇中大地喜气洋洋。在定西这片沃野上,秦腔艺术茁壮成长——

  不久前,大型新编秦剧《李时珍传奇》首演;

  新创排历史秦剧《杨椒山》首演;

  由定西铁堂演艺有限公司排演的甘派秦腔《潞安州》参加沿黄九省区暨第四届晋冀鲁豫传统戏剧展演;

  第六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初评中,定西市有两部剧目入围终评剧目,还有一部剧目被选为非遗展演剧目;

  ……

  渭水源头,陇中之地,古老的秦腔艺术与苍茫的黄土地相融共生,结出绚烂的果实。

  这些泥土里长出来的秦腔,植根于陇中大地的文化根脉,蕴含着陇中人鲜明的精神气质。

  秦腔艺术花繁叶茂

  2020年11月5日,大型新编秦剧《李时珍传奇》在定西大剧院首演。

  作为一部传奇剧,《李时珍传奇》展开想象的翅膀,立足于定西市陇西县中医药文化和李氏文化两张“名片”,巧妙地将一代大医与陇西这片土地做了勾连,以舞台剧直观立体的方式,讲述了“药圣”李时珍心系黎民,坚决辞去太医院判职务,寻根追梦,来到陇西躬亲实践,考察中草药,为编写《本草纲目》奠定动因和基础的故事。剧目将当地历史文化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展现了瘟疫盛行之时,李时珍挺身而出治病救人的仁爱华章,彰显了李氏后裔大医精诚、追求真理的博爱精神。这部剧是陇西县推进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2020年11月9日,定西市又一部新创排历史秦剧《杨椒山》在定西大剧院上演。这是一部从临洮的土地上挖掘出来的戏剧。当天晚上,人潮涌动,近千名观众一同穿越历史长河,共同领略明代著名“谏臣”、狄道典史杨椒山为当地兴教办学、伸张正义、匡正时弊、一心为民、恪尽职守的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

  2020年12月17日晚,河南省洛阳市工人俱乐部,由定西铁堂演艺有限公司演出的甘派秦腔《潞安州》在这里上演,参加沿黄九省区暨第四届晋冀鲁豫传统戏剧展演活动。此次展演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旨在进一步挖掘、展示丰富多彩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戏剧的艺术交流与互鉴,推动传统戏剧的传承发展。甘派秦腔《潞安州》取材于《说岳全传》,讲述了北宋潞安州节度使陆登满门忠烈、英勇抗金的故事。该剧历史悠久,在清代就有演出,是甘派秦腔的代表性剧目,剧中人物功架优美,展示了甘派秦腔“三杆子”“三勾子”等绝活。近年来,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故去,该剧面临着人走戏亡的窘况。戏剧理论家王正强认为,定西市把这部剧抢救性挖掘传承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

  信手拈来,这些剧目只是定西市秦腔艺术创作硕果的一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定西市累计投入舞台艺术创排经费2000余万元,谋划实施了全市文艺精品创作“三个一批”工程,即:保留推广一批全市近年来获得过省级以上奖项的新创优秀剧目,打磨提升一批艺术性、思想性、时代性、观赏性较强的新创特色剧目,谋划创排一批反映当地特色文化、多种艺术形式兼容的具有时代主题的新创剧目。

  “十三五”期间,定西市谋划创排的10部现实题材新创剧目,目前已全部进入舞台展演阶段。其中,新创秦剧《禹河春》《公民张三》《许铁堂》入选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被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旅厅列为“春绿陇原”文艺展演作品;秦腔《许铁堂》获第五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剧目奖;秦腔《渭水医魂》《柴生芳》斩获第九届敦煌文艺奖;《渭水医魂》《许铁堂》赴京参加了中宣部、文旅部“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会演”。2020年,定西市重点创排的乡村振兴题材剧《三喜临门》已成功在市内各县区巡演。

  随着《三喜临门》《李时珍传奇》《杨椒山》3部剧目的诞生和不断打磨,定西市秦腔艺术蓬勃发展,花繁叶茂。

  引领创作的那些人和事

  古老的秦腔,是西北大地上诞生的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因其朴实、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而广受欢迎。


  如同王正强所说,秦腔在甘肃的根子很深,是一种普遍关注的群众文化,定西市秦腔艺术近年来繁荣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文化体制改革后,民营企业可以办院团,定西市许多企业家非常支持秦腔艺术事业,不仅致力于演出,还愿意下力气进行剧目创排;二是把秦腔艺术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在宣传地方文化的同时,提升艺术魅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且剧目创排大多比较成功,在成功的基础上做到了普及。

  生于斯长于斯,以文化回馈故土,以艺术滋养人心,是定西市不少院团负责人的坚守和情怀。

  定西市大众秦剧团负责人李亚文,从娃娃时就喜欢秦腔,后来上学时也一直保持爱好。2005年,他斥资成立剧团,走上了戏剧创排演出之路。

  “我爱了一辈子,会唱,还能敲鼓。现在还演出着呢,昨天晚上刚演出《狸猫换太子》的后本。”1月4日,李亚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经营着40多人的剧团,15年来,李亚文排演的戏很多,仅新创剧目就有四五部。其中,由定西市大众秦剧团和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联合创排的反腐扫黑题材历史秦剧《许铁堂》最为知名,自2018年9月搬上舞台以来,摘得了不少荣誉,也因此,定西市大众秦剧团入股,安定区政府控股成立了定西铁堂演艺有限公司。

  秦腔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李亚文更加重视对古本和濒临失传剧目的抢救、挖掘、保护与传承。近年来,剧团通过寻找老艺人口传剧本,相继排演了《潞安州》《黄金台》两部全本大戏,还排演了10部折子戏。

  “我喜欢,我喜欢!有生之年全部奉献给秦腔事业,继续投资,继续把这个事业往好里整。只要我有一口气,我就爱秦腔,我就把它爱死就成了。”李亚文快人快语。

  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是2013年4月在原定西市秦剧团基础上改制的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前身定西市秦剧团成立于1951年,至今已有70年发展源流,堪称秦腔艺术表演人才的摇篮,培养了名贯西北的杜干秦、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雷通霞和李小雄,以及秦腔名家李志翔、胡林焕和康建海等一大批秦腔艺术表演人才,创排的以艾滋病防治宣传为题材的大型现代秦剧《百合花开》摘得了第十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桂冠,并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首开了我省市级院团荣膺两个国家级荣誉的先河。此后,公司创排的大秦腔《梦回陇西堂》、大型现代纪实秦剧《柴生芳》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定西市渭源县,也有着一位秦腔戏曲文化的忠实守护者。他,就是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鹏举。

  张鹏举说,自己小学毕业,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在建筑行业积累了些资本,必须花在有用的地方,那就是把传统文化、把根留住,让人们通过看戏多学些文化。

  自2015年以来,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每年暑期都要进行30场公益演出,再加上下乡、庙会演出,全团36个人每年演出场次高达300场左右。虽然辛苦了些,但是最大的收获是老百姓的口碑。

  张鹏举还是一位农耕、民俗文化爱好者,收藏了数万件老物件。在他搭建的剧场,上千个碌碡有序地排列着,阵势颇为壮观,老百姓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碌碡剧场”。

  “培养戏迷,让大人学会怎么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会怎么孝敬父母,自己怎么做人,非常好。”张鹏举如此看待秦腔演出。

  此外,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还立足本土,将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融入戏剧,连续五年每年都新创排一部剧目,如今,已有《渭水医魂》《禹河春》《公民张三》《灞陵桥》《三喜临门》五部作品问世。

  濡染着秦腔戏曲文化,如同张鹏举一样,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流淌在不少定西人的心田里。

  建设区域性秦腔艺术中心

  在《李时珍传奇》首演研讨会上,有专家称赞创排者有艺术勇气;有专家称道对地域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对得起这片山河;还有专家认为,戏是写出来的,戏是演出来的,戏是改出来的。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良好的创作土壤。

  近年来,定西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加鲜明的工作导向,持续推动秦腔艺术发展,除了市委、市政府设立的“马家窑文艺奖”“百粒种子工程”,还制定了秦腔振兴方案和市级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直国有院团改革发展指导意见等,对专业和业余创作人才及原创文艺成果采取重点扶持、选优扶优,进行全方位鼓励扶持;出台《关于推动定西秦腔艺术发展实施方案》,实施资源整合、人才引领、阵地建设、精品剧目、政策支持、文化惠民等“六大工程”,在市级层面推动定西秦腔艺术发展;定西市财政从2020年起将秦腔戏剧公益性演出经费列入预算。


  同时,定西市还组建秦腔艺术发展机构,邀请西北五省区及定西市内部分秦腔演出团体和秦腔知名人士为组成单位和成员,成立了定西秦腔艺术联盟、定西秦腔艺术研究中心,为定西秦腔艺术做大、做精、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和机构基础。谋划建设的中华路市民公园秦腔剧院项目已完成了建设选址、可研批复、工程规划及初步设计等,这些措施和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定西市秦腔艺术创作环境,为定西秦腔艺术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定西市正走在形成区域性秦腔艺术文化中心的路上。


  如同王正强所说,秦腔在甘肃的根子很深,是一种普遍关注的群众文化,定西市秦腔艺术近年来繁荣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文化体制改革后,民营企业可以办院团,定西市许多企业家非常支持秦腔艺术事业,不仅致力于演出,还愿意下力气进行剧目创排;二是把秦腔艺术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在宣传地方文化的同时,提升艺术魅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且剧目创排大多比较成功,在成功的基础上做到了普及。

  生于斯长于斯,以文化回馈故土,以艺术滋养人心,是定西市不少院团负责人的坚守和情怀。

  定西市大众秦剧团负责人李亚文,从娃娃时就喜欢秦腔,后来上学时也一直保持爱好。2005年,他斥资成立剧团,走上了戏剧创排演出之路。

  “我爱了一辈子,会唱,还能敲鼓。现在还演出着呢,昨天晚上刚演出《狸猫换太子》的后本。”1月4日,李亚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经营着40多人的剧团,15年来,李亚文排演的戏很多,仅新创剧目就有四五部。其中,由定西市大众秦剧团和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联合创排的反腐扫黑题材历史秦剧《许铁堂》最为知名,自2018年9月搬上舞台以来,摘得了不少荣誉,也因此,定西市大众秦剧团入股,安定区政府控股成立了定西铁堂演艺有限公司。

  秦腔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李亚文更加重视对古本和濒临失传剧目的抢救、挖掘、保护与传承。近年来,剧团通过寻找老艺人口传剧本,相继排演了《潞安州》《黄金台》两部全本大戏,还排演了10部折子戏。

  “我喜欢,我喜欢!有生之年全部奉献给秦腔事业,继续投资,继续把这个事业往好里整。只要我有一口气,我就爱秦腔,我就把它爱死就成了。”李亚文快人快语。

  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是2013年4月在原定西市秦剧团基础上改制的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前身定西市秦剧团成立于1951年,至今已有70年发展源流,堪称秦腔艺术表演人才的摇篮,培养了名贯西北的杜干秦、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雷通霞和李小雄,以及秦腔名家李志翔、胡林焕和康建海等一大批秦腔艺术表演人才,创排的以艾滋病防治宣传为题材的大型现代秦剧《百合花开》摘得了第十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桂冠,并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首开了我省市级院团荣膺两个国家级荣誉的先河。此后,公司创排的大秦腔《梦回陇西堂》、大型现代纪实秦剧《柴生芳》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定西市渭源县,也有着一位秦腔戏曲文化的忠实守护者。他,就是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鹏举。

  张鹏举说,自己小学毕业,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在建筑行业积累了些资本,必须花在有用的地方,那就是把传统文化、把根留住,让人们通过看戏多学些文化。

  自2015年以来,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每年暑期都要进行30场公益演出,再加上下乡、庙会演出,全团36个人每年演出场次高达300场左右。虽然辛苦了些,但是最大的收获是老百姓的口碑。

  张鹏举还是一位农耕、民俗文化爱好者,收藏了数万件老物件。在他搭建的剧场,上千个碌碡有序地排列着,阵势颇为壮观,老百姓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碌碡剧场”。

  “培养戏迷,让大人学会怎么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会怎么孝敬父母,自己怎么做人,非常好。”张鹏举如此看待秦腔演出。

  此外,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还立足本土,将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融入戏剧,连续五年每年都新创排一部剧目,如今,已有《渭水医魂》《禹河春》《公民张三》《灞陵桥》《三喜临门》五部作品问世。

  濡染着秦腔戏曲文化,如同张鹏举一样,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流淌在不少定西人的心田里。

  建设区域性秦腔艺术中心

  在《李时珍传奇》首演研讨会上,有专家称赞创排者有艺术勇气;有专家称道对地域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对得起这片山河;还有专家认为,戏是写出来的,戏是演出来的,戏是改出来的。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良好的创作土壤。

  近年来,定西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加鲜明的工作导向,持续推动秦腔艺术发展,除了市委、市政府设立的“马家窑文艺奖”“百粒种子工程”,还制定了秦腔振兴方案和市级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直国有院团改革发展指导意见等,对专业和业余创作人才及原创文艺成果采取重点扶持、选优扶优,进行全方位鼓励扶持;出台《关于推动定西秦腔艺术发展实施方案》,实施资源整合、人才引领、阵地建设、精品剧目、政策支持、文化惠民等“六大工程”,在市级层面推动定西秦腔艺术发展;定西市财政从2020年起将秦腔戏剧公益性演出经费列入预算。



上一篇 甘肃馆藏精品丨建昭三年悬泉置穬麦   下一篇 夏天风卷雪冻死数万人, 隋炀帝曾
随机推荐文章
·天鹅大臣
·智娶文成公主
·三姐弟
·蓝狐狸称王
·活佛转世的传说
·木匠捉弄富人
·掉在井里的金条
·宗本请客
·藏族的民间故事
·一个王的传说
·布桑改雅桑乞讨的故事
·毛驴对付狐狸、豺狗和狼
·喝喜酒
·兔子和大灰狼
·小兔子洛珠
·石林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藏族沐浴节的由来故事
·沧海变桑田
·猕猴变人的传说
·尼西情舞的由来
·奶子河奇缘
·黄牛、毛驴、鸡和两夫妻的故事
·江拉和结拉
·鹦鹉和热朗巴扎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