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河西走廊:曾是匈奴的军工中心!失去祁连山,匈奴只能远走漠北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20-6-8 22:33:12 阅读:3

  原标题:河西走廊:曾是匈奴的军工中心!失去祁连山,匈奴只能远走漠北

  河西走廊对匈奴的重要性,不仅是养马基地,更是军工生产中心 

  匈奴歌谣云: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是公元前122年,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走廊的匈奴后,匈奴部众失去河西走廊后发出的哀叹歌谣。

  其实,对匈奴而言,失去河西走廊后,不仅失去了养马基地,更失去了军工生产中心,金属加工冶炼基地。可以这样说,匈奴一夜被打回到石器时代。

  那么,为何这么说呢?

  1.河西走廊隔断羌胡

  大凡中原王朝建都于长安,最大的威胁往往来自于西面和北面。秦汉时期,西北方有匈奴,西南则有羌胡,要打破两者之间的联系,必须夺取河西走廊,进而控制西域。

  这样的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隔断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上游牧部族的联合。因为占据河西走廊后,匈奴和羌胡之间的联络,就要多出3000公里。如果中原王朝占据西域,两大高原的联系就被彻底隔断了。大凡仗打到这个阶段,蒙古高原上的游牧部族的衰落,就成必然,只有两条出路西迁或内附。

  故而河西走廊对中原王朝,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唐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丢失陇山以西,双方围绕陇山的争夺,导致长安,一夕三惊。唐都长安失去了战略缓冲,是唐王朝后期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河西走廊,指甘肃省乌鞘岭以西,祁连山以北、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的狭长地域。这一地带狭长且直,形如走廊,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100公里,南北宽约数公里至100多公里不等,平均海拔1000一1500米。在地貌上,多砂碛戈壁。河西走廊,依赖祁连山的雪水、河水灌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条河流是河西走廊上最为重要的水系,依靠三条河流的灌溉,河西走廊农、牧业较发达。

  这条走廊,不仅是隔断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游牧部族联系的利剑,更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中央政府只要占据河西走廊,就能在向西的战略上取得优势地位,掌握主动性。

  2.河西走廊繁忙丝路商道

  河西走廊不仅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更是一条流淌着黄金的商道,也是物产富饶之地。

  就物产而言,河西走廊盛产粮食和马匹,它是小麦最早传入地方之一,至今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以前,祁连山上森林密布,大片的天然的原始林,在以木料为重要生产工具的年代里,其价值不言而喻。同时,也是金属加工冶炼基地。

  此外,河西走廊还是绿洲丝绸之路的精华地段,商业价值极其重要。《汉书  孔奋传》中保存了一些对河西走廊及武威经济发展状况的记述。

  “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就是说当时姑臧是河西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号称最富的县城。大量的货物沿着丝绸之路交流,或者向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交流,兴盛的市场一天要开四次门。只要到姑臧当官的,几个月就发财了。  据研究:匈奴人的商贸活动则尤为活跃,不仅在匈奴社会内部以及与东胡、西域、中原之间进行,同时还通过西域与中亚、罗马帝国发生了间接的贸易关系。其中尤以与西域、中原的贸易规模大、重要性突出。

  这时,天下各地混乱,士人多不讲究节操,而孔奋努力洁身自好,却为众人所嘲笑。或者说他的,身处肥差,却不能让自己过得好,这不是白白地增加辛苦吗?

  孔奋在姑臧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四年,如果收礼的话,那就不知道收多少了。可是,他四年后,财产没有增加。他依旧保持,以前的状态,恭敬小心地侍奉母亲,自己的日子过的简约,奉养母亲则尽力讲究吃的好点。   

  建武八年,窦融率河西五郡归汉,他和刘秀率领的汉军主力在高平相会。窦融率领的大队人马和五千辆车的各种物资。可见,河西走廊的经济实力不一般。

  3.甘肃人曾独霸丝路商贸

  在秦汉之前,河西走廊多是游牧部族的牧场。大体而言,月氏人生活河西走廊的东端,乌苏人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端。当时,有个甘肃人乌氏倮垄断了丝绸之路的商贸,依靠中转贸易,他建立一个庞大的武装走私帝国。不仅独霸了大秦帝国同西域的商贸往来,也成为史书明确记载的,第一位丝路大商人。


  丝绸之路的起源非常早了,至少可以追溯到一万两千年前。在这条古老的道路上,通过众多部族,在他们的中转下,东西方得到辗转流通,东西方的文化,也实现了间接地交流沟通。

  史书记载,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丝绸之路没有全线彻底贯通之前,东方丝绸之路上,最出名的转口贸易商要数——乌氏倮。《史记 货殖列传》中有记载。按照记载,乌氏倮应是乌氏戎之后。

  乌氏戎是西戎的一支。商朝时,陇东平凉与宁夏南部固原之间活动一支规模庞大的犬戎部落。这支戎人好战,多次同商朝势力发生冲突。双方甚至沿着泾河,发生过规模很大的战争,这支犬戎部族就是——“猃狁”。在当时的西戎部族中,最强大的部落是犬戎,其次为义渠(今庆阳)、大荔戎、乌氏戎、朐衍(今居延)戎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乌氏戎极其活跃,他们分布在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之北。秦惠王(前337年——325年 )时,秦人灭乌氏戎,在乌氏戎的地方,设置了乌氏县,汉时属安定郡。《括地志》: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三十里,即今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之间。

  乌氏倮就是乌氏国被秦国攻灭后,归属秦人的乌氏戎力量。乌氏倮发现丝绸之路上,暴利的秘密:西方对东方丝绸的需求,东方对西方物产的需求,除了牛羊以外,战马也是重要贸易物资,当时秦人正在同东方六国大战,对战马牛羊等物资的需求,可不是一般的量。虽然秦人善于养马,但还是无法满足战争需要。

  关于乌氏倮的发家史,司马迁写的很清楚,其中写道:他从各地寻找奇物,相当于现在人们说的奢侈品,诸如丝绸、陶器、漆器等等。乌氏倮把这些物品,献给戎王,戎王当然很开心,给他赏赐了十倍价值的牛羊战马。结果,乌氏倮暴富了,用山谷来计算,牛羊战马的多少。

  4.匈奴人夺取河西走廊之谜

  匈奴是生活在中国北方高原的游牧民族,也是称霸中国北方草原时间最长的游牧部族之一。

  这支游牧在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大约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披发左衽,逐水草而居。据记载,他们和华夏族有着相同起源。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的残余势力四分五裂,向各地逃亡,有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逐渐吞并其他部族之后,形成匈奴部落联盟。

  匈奴族中匈奴王族就是夏朝王族后裔,长期占据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势力,影响到了中国北方许多地方。到商中期,鄂尔多斯的游牧部族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了,引起了商王朝的重视。他们有一种秋季祭祀龙神的习俗。故而,学术界认为,他们就是殷商甲骨文卜辞所记载的龙方。龙方、鬼方都是威胁商王朝边境安全的游牧部族,龙方其图腾为黑龙。

  秦末,月氏人控住了河西走廊。月氏人是一支势力强大的游牧民族,建立了一个东至兰州黄河边,西至新疆天山南北的庞大部落联盟,号称西域霸主,一度逼迫匈奴人送王子为质。可见,其势力庞大。同时,月氏人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又一个重要环节。 

  匈奴人前后两次击败月氏人。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05一前202年间,他们迫使月氏人离开河西走廊西迁。公元前177或前176年,冒顿单于再次击败月氏。月氏战败后,再次西迁,抵达伊犁河流域的塞人故地。

  那么,匈奴人是如何占据河西走廊的?

  公元前176年,匈奴从阴山山脉南下,兵分两路,南下袭击月氏主力。当时,匈奴的活动中心在河套地区及阴山山脉一带。匈奴主力分两路奔袭月氏人的中心地带。一路从额济纳下河西走廊,截断月氏人西撤通道;另一路从河套沿着古驼道,逆石羊河而上,在冒顿的带领下,用恶虎掏心战术,袭击驻牧于民勤一带的月氏人的王帐。

  这条驼道就是从河套平原到凉州的古道,是河西走廊通往内蒙河套的捷径。从民勤向北,大约半个月,就能抵达今天内蒙古的临河一带,再往东走则是河北。这条古道在解放前仍旧在使用,那时逃荒的民勤人赶着骆驼沿古道北上河套谋生。

  面对匈奴人的袭击,月氏人猝不及防,主力大部被击破,月氏王被杀,头颅成为冒顿的战利品。一部分月氏人主力,逃脱袭击,逐渐撤往西域,后来在中亚建立了贵霜王国。散落在河西走廊东部,及祁连山中的月氏人,后来成为汉军的辅助力量成为义从,后来还成立了月氏道。


  后来,汉军控制了河西走廊,重点防守的也是额济纳和民勤的休屠泽两个地方,其目的就是为了截断匈奴人南下道路。        

  5.河西走廊成为匈奴军工中心

  匈奴人占据了河西走廊之后,对河西走廊进行了开发,河西走廊隶属于匈奴单于之下的右贤王,在河西走廊东端是休屠王,西端为浑邪王。

  在秦汉之际,甘肃境内曾活动着8支匈奴部族,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控制石羊河流域的休屠王和控制张掖黑河流域的浑邪王。这些匈奴人跃马扬鞭,弯弓射雕,在河西走廊留下了无数的未解之谜。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史书的简单记述及出土文物来判断。

  据考察,匈奴的军事手工业和木器制造业中心有两个:一个是阴山地区,一个便是河西走廊地区。阴山是匈奴人的大本营,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汉书·匈奴传》上也说:“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阴山山脉自西向东包括狼山、乌拉山、大青山、灰腾梁山、凉城山、桦山、大马群山,长约1200公里。

  而据史书及出土文物证实,阴山及其周边,不仅是匈奴人的木器制造中心,也是金属及兵器加工中心。

  今天,人们在北方考古中,发现带有草原风格的青铜器,这就是鄂尔多斯青铜器,它们和匈奴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可见,匈奴人的青铜冶炼水平,不仅高,而且量大,否则不可能有大量的甲骑。下面这张图,就是匈奴人铸造的羊首青铜器物,展现了匈奴人的铸造技术。

  据此可知,匈奴人入据河西走廊地区以前,阴山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手工业中心。奴人入据河西走廊之后,就有了又一个军走手工业和木器制造业中心。据史书记载,河西走廊地区祁连山、焉支山都盛产木材,可提供事造箭杆和车辆等的丰富原料。

  另外,河西走廊的沙漠地带,盛产一种叫沙竹杆的植物。这种植物类似竹子,非常直,没有节,是制作箭杆的绝好材料。我小时候,还用沙竹杆代替竹子,制作灯笼等。

  而在民勤等地发现过匈奴人的双驼铜牌,其中的诸多细节,见证匈奴加工制造实力。这块铜牌为长方形,镂空铸造,主打图案为一对骆驼。专家考证,青铜镂空双驼饰牌是战国到西汉时期,河西走廊游牧民族匈奴人所使用。这块铜牌展现了匈奴人很高超的铸造技艺。它的边框采用连珠点进行装饰,构图则采用对称方式构图。整个画面用一对低头在草原上吃草的骆驼为主体,然后用骆驼的头、脚、驼峰、尾巴,同边框连接起来,增加了铜牌的牢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河西走廊也矿产富集之地,如今西有酒钢,东有镍都金昌。

  我们再说这件铜牌,这是匈奴人实力的展现,铜牌的精细程度无法同汉军的弩机相比,但其粗犷,也是别具一格,至少说明匈奴人铸造钝器、刀矛、箭头是没有问题的。匈奴人的铸造工艺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一点,人们在北方丝绸之路沿线,发现了大量的鄂尔多斯风格青铜器及从发现的匈奴金制王冠上得到印证。

  6.失去祁连山,匈奴人被打回到石器时代

  战争打的就是经济,一方面要为己方军队提供各种充足物资;另一方面,要摧毁对方的经济。三千年的中国人就对此有深刻认识,两千年前的汉武帝,三次同匈奴的大战,也为了摧毁匈奴的经济。

  看看这样一组数据:

  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兵北击匈奴,“得牛羊百余万”。

  公元前124年,卫青击匈奴右贤王,得“畜产数千百万”。

  公元前71年,汉校尉常惠获其马、牛、羊、驴、橐驼70余万头。

  公元89年,窦宪追击匈奴败兵于私渠比鞮海, “获牲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

  公元134年,“掩击北匈奴于阊吾陆谷,获牛羊十余万头”。

  可见,当时汉军对匈奴经济基础的摧毁,有这明确的认识。这也导致匈奴一蹶不振。自然,只能向西突围,另外寻找出路。

  史书记载,匈奴失去阴山后,上下痛哭,而在失去祁连山后,更加悲伤,以歌谣记录他们的伤心。


  失去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对匈奴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失去了黄金商道、没有了军工加工中心,就连金属加工铸造了基地也丢了。匈奴被一夜打回到了石器时代。


  丝绸之路的起源非常早了,至少可以追溯到一万两千年前。在这条古老的道路上,通过众多部族,在他们的中转下,东西方得到辗转流通,东西方的文化,也实现了间接地交流沟通。

  史书记载,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丝绸之路没有全线彻底贯通之前,东方丝绸之路上,最出名的转口贸易商要数——乌氏倮。《史记 货殖列传》中有记载。按照记载,乌氏倮应是乌氏戎之后。

  乌氏戎是西戎的一支。商朝时,陇东平凉与宁夏南部固原之间活动一支规模庞大的犬戎部落。这支戎人好战,多次同商朝势力发生冲突。双方甚至沿着泾河,发生过规模很大的战争,这支犬戎部族就是——“猃狁”。在当时的西戎部族中,最强大的部落是犬戎,其次为义渠(今庆阳)、大荔戎、乌氏戎、朐衍(今居延)戎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乌氏戎极其活跃,他们分布在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之北。秦惠王(前337年——325年 )时,秦人灭乌氏戎,在乌氏戎的地方,设置了乌氏县,汉时属安定郡。《括地志》: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三十里,即今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之间。

  乌氏倮就是乌氏国被秦国攻灭后,归属秦人的乌氏戎力量。乌氏倮发现丝绸之路上,暴利的秘密:西方对东方丝绸的需求,东方对西方物产的需求,除了牛羊以外,战马也是重要贸易物资,当时秦人正在同东方六国大战,对战马牛羊等物资的需求,可不是一般的量。虽然秦人善于养马,但还是无法满足战争需要。

  关于乌氏倮的发家史,司马迁写的很清楚,其中写道:他从各地寻找奇物,相当于现在人们说的奢侈品,诸如丝绸、陶器、漆器等等。乌氏倮把这些物品,献给戎王,戎王当然很开心,给他赏赐了十倍价值的牛羊战马。结果,乌氏倮暴富了,用山谷来计算,牛羊战马的多少。

  4.匈奴人夺取河西走廊之谜

  匈奴是生活在中国北方高原的游牧民族,也是称霸中国北方草原时间最长的游牧部族之一。

  这支游牧在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大约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披发左衽,逐水草而居。据记载,他们和华夏族有着相同起源。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的残余势力四分五裂,向各地逃亡,有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逐渐吞并其他部族之后,形成匈奴部落联盟。

  匈奴族中匈奴王族就是夏朝王族后裔,长期占据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势力,影响到了中国北方许多地方。到商中期,鄂尔多斯的游牧部族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了,引起了商王朝的重视。他们有一种秋季祭祀龙神的习俗。故而,学术界认为,他们就是殷商甲骨文卜辞所记载的龙方。龙方、鬼方都是威胁商王朝边境安全的游牧部族,龙方其图腾为黑龙。

  秦末,月氏人控住了河西走廊。月氏人是一支势力强大的游牧民族,建立了一个东至兰州黄河边,西至新疆天山南北的庞大部落联盟,号称西域霸主,一度逼迫匈奴人送王子为质。可见,其势力庞大。同时,月氏人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又一个重要环节。 

  匈奴人前后两次击败月氏人。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05一前202年间,他们迫使月氏人离开河西走廊西迁。公元前177或前176年,冒顿单于再次击败月氏。月氏战败后,再次西迁,抵达伊犁河流域的塞人故地。

  那么,匈奴人是如何占据河西走廊的?

  公元前176年,匈奴从阴山山脉南下,兵分两路,南下袭击月氏主力。当时,匈奴的活动中心在河套地区及阴山山脉一带。匈奴主力分两路奔袭月氏人的中心地带。一路从额济纳下河西走廊,截断月氏人西撤通道;另一路从河套沿着古驼道,逆石羊河而上,在冒顿的带领下,用恶虎掏心战术,袭击驻牧于民勤一带的月氏人的王帐。

  这条驼道就是从河套平原到凉州的古道,是河西走廊通往内蒙河套的捷径。从民勤向北,大约半个月,就能抵达今天内蒙古的临河一带,再往东走则是河北。这条古道在解放前仍旧在使用,那时逃荒的民勤人赶着骆驼沿古道北上河套谋生。

  面对匈奴人的袭击,月氏人猝不及防,主力大部被击破,月氏王被杀,头颅成为冒顿的战利品。一部分月氏人主力,逃脱袭击,逐渐撤往西域,后来在中亚建立了贵霜王国。散落在河西走廊东部,及祁连山中的月氏人,后来成为汉军的辅助力量成为义从,后来还成立了月氏道。



上一篇 19厘米的长城工牌 揭开河西走廊   下一篇 打开眼界丨凤首龙柄胡器形 开创执
随机推荐文章
·范十五与金蛤蟆
·“末端”小神石爷
·分银子
·吝啬鬼
·吴棠的故事
·晚清西疆大臣金运昌轶事
·大金山何老坟的传说
·王昭君与桃花鱼
·徐母育弯枣树
·聚宝盆
·二十媳妇十五郎
·懂鸟语的孔一
·还债
·吴义能丢官
·文昌阁
·穷富两亲家
·“孝顺”的仨妯娌
·代唐寺
·千佛庵
·金牛与牵牛花
·孟良初识焦赞
·花园湖与二愣山
·愣二哥的故事
·仙人桥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