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探寻初心】血战高台 用生命捍卫理想信念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9-7-4 16:02:14 阅读:3

  原标题:【探寻初心】

  血战高台 用生命捍卫理想信念

红西路军烈士纪念碑。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蔺 鹏

红西路军用过的部分文物。 新甘肃·兰州晨报记者 裴 强

干部群众在红西路军纪念馆参观学习。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郑耀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周尚业 周丹波 崔亚明 范海瑞 刘 成

  3月中旬,位于张掖市高台县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周边的草木渐已吐绿。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来到纪念馆,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回溯历史,1937年1月1日,红西路军第5军占领高台县城,一个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政权——中华苏维埃政权即将建立。

  星火传递 创建高台根据地

  “共产党领导真正确,

  工农群众拥护多。

  红军打仗真不错,

  粉碎了国民党的乌龟壳。

  我们真快活!

  我们真快活!”

  3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内,一阵阵歌声响起,一拨拨的参观者停下脚步,凝神倾听。

  “这首歌是红军战士攻克高台县城后,利用战斗间隙教唱群众的。”纪念馆讲解员李菲菲在为参观者介绍红军的英勇事迹时,清唱起这首歌曲,把参观者带到那段战斗岁月。

  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段西部,城南是海拔5000余米的祁连山脉,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城北是巴丹吉林沙漠,河西走廊在这里更加狭窄,很像个布口袋。高台成为兰州通往新疆的咽喉要道,自古乃是兵家必争之地,红西路军要西进接通远方,必须占领高台。

  1937年1月1日拂晓,红西路军第5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领两个团和总部特务团四个连及两个骑兵连共3000余人,一举攻克高台县城。

  “守城的士兵不少是被抓来的壮丁,并不愿为国民党军队卖命,见到红军,纷纷倒戈投降。”高台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蔺学伦说,守城的1000多民团投降后,一部分被红西路军第5军收编,组建为“抗日义勇军”。

  攻克高台,红西路军有了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根据地。红西路军总指挥部随即随第30军进驻临泽倪家营,第9军驻守临泽沙河堡。

  此时,河东形势再次紧张起来。

  “西安事变后,回到南京的蒋介石扣押张学良,调集重兵进逼西安,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蔺学伦说,党中央为粉碎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一面继续与国民党谈判,一面积极部署兵力,准备支援东北军、西北军作战。局势急剧变化,需要红西路军在战略上予以配合。

  1月4日,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向中央报告了在高台扩军休整的情况。

  1月5日,中央军委主席团电令西路军:“即在高、临地区集结,暂时勿再西进。”

  1月8日,红西路军根据指示,全军收缩在临泽县境和高台县城内,并相继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泽、高台县政府,将政权深入到了乡和街道。

  中华苏维埃高台县政府建立,在千里河西走廊又一次竖起了工农政权的旗帜,在传播革命思想,发动和组织群众支援红军作战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动群众 高台呈现新气象

  “打土豪、斗劣绅!”

  “红军是穷人的队伍!”

  “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

  ……

  红西路军占领高台县城后,张贴了大量标语,广泛发动群众,宣传革命主张。

  “红西路军每到一处,都特别注重群众工作。”蔺学伦介绍说,红西路军第5军攻占高台县城后,军长董振堂和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就召集干部开会,特别强调要严格遵守纪律做好群众工作。

  为了进一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董振堂和杨克明分别邀请县城商界头目和有钱的富户开座谈会,宣讲政策,动员他们支援红军作战。

  红西路军第5军还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在县城内通过张贴标语、街头宣传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性质和宗旨。充分运用文艺武器,利用战斗间隙,为群众演出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政策方针。

  红军指战员为发动群众所做出的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国民党散布的谎言,像乌云一样很快消散了。


  受苦受难的河西人民看到红军纪律严明,公买公卖,热情为群众服务,不少人感慨:“人老几辈子,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他们打心里深深地爱上了红军。高台县城内外,呈现出一派新景象。

  为解决军队补给和穷苦群众生计,高台县苏维埃政府一边号召县城的大商号、富裕户开展“捐款献粮”活动,一边开展发放救济粮活动。“红西路军在高台期间,曾发放过三四次救济粮,解决贫困群众吃饭困难问题。”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馆长朱德忠说。

  红西路军驻守高台时,正值隆冬,红军战士穿的还是单衣,征程日久,远离后方,孤军深入,有耗无补,食粮无继,药物急缺,处境越来越艰险。

  为了筹备部队的军装,红西路军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缝军衣。高台县的“德胜荣”“瑞兴昌”“义兴和”等商号主动响应号召,纷纷捐助棉布、棉花、皮张等物资,红西路军公买公卖,向各界商号购买了一批布匹、棉花和毛毡。

  缝制军衣、军鞋的物资有了,广大贫苦群众纷纷行动,自发昼夜剪裁、缝制。红西路军第5军3000多名指战员很快换上了冬装。

  在积极帮助红西路军筹集军备的同时,不少群众还承担起协助红军侦察敌情,充分利用熟悉地形、不易暴露等优势深入敌占区侦察敌情。

  红西路军第5军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团结和依靠穷苦群众,在高台成立了贫民救济委员会,组建了由当地中青年参加的抗日救国义勇军甘肃省第五路军……

  “红西路军来了,贫困群众空前觉醒,他们纷纷站起来,和红西路军指战员并肩战斗,舍生忘死,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辉煌的篇章。”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内,讲解员李菲菲向参观者讲述道。

  殊死战斗 将士热血沃祁连

  “士兵们、齐觉醒、莫替他、把命拼;

  回家去、把地耕、救自己、救家庭;

  各同胞、联红军、打日本、最光荣。”

  这是红西路军将士为宣传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写下的《马军士兵三字经》。“当时,不少被马军抓去的壮丁听到这首《三字经》都偷偷地逃走了。”李菲菲说。

  红西路军第5军一举攻占高台,并建立苏维埃政权,这让国民党政府和军阀马步芳视为心腹之患,急欲消灭。敌前线总指挥纠集包括骑步兵旅、炮兵团以及地方民团在内的共2万余人,包围了高台县城。

  “敌人主力部队囤积在高台城西,阻止西路军继续西进;其余部队部署在城东城南,切断红西路军第5军与临泽等地红军的联系,企图消灭第5军于高台。”蔺学伦说。

  1月5日,敌军乘红西路军第5军长途跋涉,立足未稳,向高台城外的两个制高点发起了猛烈进攻。在炮火的掩护下,敌人连续四五个昼夜轮番猛攻,但都被顽强的红军将士打退,敌人伤亡难以计数。

  1月12日,敌军恼羞成怒,又一次集中炮火,向高台城外的制高点发起连连猛攻。红西路军第5军防守将士奋勇守城、拼死杀敌,最终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红西路军第5军进入高台时,弹药奇缺,步枪平均每支约13发子弹,机枪每挺不到100发。”蔺学伦说,为了弥补弹药不足,第5军立即组织城内的工匠,赶制和收集大刀、铁叉、铁棒等武器,随时准备对付敌人。

  1月18日,敌人在猛烈炮火配合下,集中兵力,从四面八方不分昼夜向高台城发起轮番攻击。敌人架起数十架云梯冲上城墙。这时,红军子弹已经打光,守城的将士用木椽推开敌人架在城墙上的云梯头,用大刀、梭镖、石块、冰块把爬上梯子的敌人一次又一次打下去,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伤亡惨重。城墙沿上弹痕累累,血迹斑斑。“在第5军将士的奋勇反击中,敌人不得不撤退。”蔺学伦说。

  由于敌人切断了红西路军总部与高台的联系,1月19日,红西路军总部得知高台危急,派骑兵师350多人星夜驰援。骑兵师在小海子滩遭数倍之敌骑兵拦截,激战中师长董俊彦、政委秦道贤、政治部主任李庆雍等指战员大部英勇牺牲。

  随后,留守临泽的红西路军第5军37团再次驰援,但在高台渠口以东遭到敌人阻击,增援未能成功。


  最悲壮的一幕发生在1月20日。这天凌晨,敌人再次冲上城墙,守城将士进行殊死的搏杀。第5军将士在街巷内和敌人展开白刃战,野蛮的敌人为阻止红军战士反击,纵火烧毁民居,熊熊烈火从高台城西南一直烧到十字街中心,并向东街一带蔓延。

  20日下午,终因寡不敌众,高台城失守。

  在这场血战中,红西路军第5军近3000名将士壮烈牺牲。

  我们应该记住这些名字——

  红西路军第5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军供给部长傅兰菘、卫生部长陈春甫、13师师长叶崇本、师参谋长刘培基、政治民运部长盛茂吾、第24师师长吴岱朝、第39团政委朱金昌、第37团政委何志余……

  “有许许多多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他们的英雄气概可歌可泣,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将永载史册。”李菲菲说。

  红西路军血战高台、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接续奋斗,加快发展,在新的征途上谱写新篇章。

  历史回音

  “海螺号”吹响无悔守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

  在甘肃高台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把海螺号。站在这把海螺号前,仿佛能听到红西路军吹响的慷慨战歌。

  这把海螺号的主人,是红西路军战士符泽攀。

  符泽攀出生在四川宣汉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长征中,他和战友在军长董振堂的带领下翻雪山过草地,会宁会师后,又奉命随部队西征。

  1936年底,红西路军第5军在山丹县城与国民党马步芳部进行的一次激战中,符泽攀不幸中弹身负重伤,被转到随军医院医疗。

  1937年1月底,符泽攀疗伤的医院遭到敌人的袭击,在战友的掩护和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他侥幸逃出了敌人的魔爪,辗转流落到高台大漠深处的一个煤窑。在挖煤工人的掩护下,他隐姓埋名、挖煤谋生,并一直打听部队的消息。谁知这一等就是17年,这17年来,无论走到哪里,他始终带着那把海螺号。

  1954年,当听到高台要修建烈士陵园的消息时,符泽攀激动不已、辗转难眠,他连夜步行赶回县城,加入到修建陵园的队伍,没日没夜地在当年掩埋红军烈士的地方寻找战友的遗骨。一天傍晚,当他在董振堂军长殉难的地方清理出一具没有头颅的遗骨时,再也抑制不住悲伤的泪水,失声痛哭:“董军长,您在哪啊?您还记得翻雪山那个骑过您战马的小战士吗……”

  高台烈士陵园建成的那一天,符泽攀谢绝了组织为他安排的工作,而是要求做一个守墓人,永远陪伴董振堂军长和战友们。

  从此,一座丰碑,一把海螺号,20余亩陵园,3000多位战友英魂就成了符泽攀老人9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守望。

  河西走廊的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老人的赤心从未改变。每天清晨,他早早起来清扫小路、擦拭墓碑,紧接着接待游客、讲解历史。每逢忌日,他会默默地在掩埋战友的公墓前三鞠躬,然后吹响海螺号。数十年如一日,他为成千上万的人讲过红军的故事,讲过红西路军的英雄壮歌,传播红色精神。

  1986年1月20日,符泽攀老人安然地走了。他回到了魂牵梦绕的队伍中,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战友身旁,而50年前的这一天正是红西路军第5军血战高台的日子。

  祁连雪峰巍峨,河西儿女接过符泽攀老人的海螺号,奋斗的脚步坚定执着,从未停止。

  记者手记

  信仰的力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亚明

  信仰坚定,初心如磐。

  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内的英烈厅四周的墙壁上,镌刻着红西路军牺牲烈士的名字。牺牲的烈士中,留下姓名的只有墙壁上镌刻的200多位,更多的是无名烈士。

  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更不知道他们的模样,但我们知道的是,为了捍卫信仰,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

  “他们为什么都没名字?”纪念馆内,一名小孩用稚嫩的声音问道。

  “因为他们献身革命、大公无私,心里装着崇高的信仰,惦记着人民大众。”孩子的父亲回答道。

  小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着头,乌黑的眼珠盯着英烈墙。就在这一刻,信仰之光已撒播进孩子的心田。

  信仰之光一代一代传递着,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之路。

  正因为信仰——八十多年来,英雄的陇原儿女,赓续红色基因,慨当以慷;八十多年来,这片红色热土上发生的变化,天翻地覆。

  这是伟大的叙事华章。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华民族正向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进。


  多少事,从来急,坚守先烈的初心,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即使前途险阻也风雨无惧,因为坚信,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因为笃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信仰的光芒和力量引领和激励我们勇毅前行,努力实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受苦受难的河西人民看到红军纪律严明,公买公卖,热情为群众服务,不少人感慨:“人老几辈子,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他们打心里深深地爱上了红军。高台县城内外,呈现出一派新景象。

  为解决军队补给和穷苦群众生计,高台县苏维埃政府一边号召县城的大商号、富裕户开展“捐款献粮”活动,一边开展发放救济粮活动。“红西路军在高台期间,曾发放过三四次救济粮,解决贫困群众吃饭困难问题。”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馆长朱德忠说。

  红西路军驻守高台时,正值隆冬,红军战士穿的还是单衣,征程日久,远离后方,孤军深入,有耗无补,食粮无继,药物急缺,处境越来越艰险。

  为了筹备部队的军装,红西路军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缝军衣。高台县的“德胜荣”“瑞兴昌”“义兴和”等商号主动响应号召,纷纷捐助棉布、棉花、皮张等物资,红西路军公买公卖,向各界商号购买了一批布匹、棉花和毛毡。

  缝制军衣、军鞋的物资有了,广大贫苦群众纷纷行动,自发昼夜剪裁、缝制。红西路军第5军3000多名指战员很快换上了冬装。

  在积极帮助红西路军筹集军备的同时,不少群众还承担起协助红军侦察敌情,充分利用熟悉地形、不易暴露等优势深入敌占区侦察敌情。

  红西路军第5军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团结和依靠穷苦群众,在高台成立了贫民救济委员会,组建了由当地中青年参加的抗日救国义勇军甘肃省第五路军……

  “红西路军来了,贫困群众空前觉醒,他们纷纷站起来,和红西路军指战员并肩战斗,舍生忘死,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辉煌的篇章。”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内,讲解员李菲菲向参观者讲述道。

  殊死战斗 将士热血沃祁连

  “士兵们、齐觉醒、莫替他、把命拼;

  回家去、把地耕、救自己、救家庭;

  各同胞、联红军、打日本、最光荣。”

  这是红西路军将士为宣传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写下的《马军士兵三字经》。“当时,不少被马军抓去的壮丁听到这首《三字经》都偷偷地逃走了。”李菲菲说。

  红西路军第5军一举攻占高台,并建立苏维埃政权,这让国民党政府和军阀马步芳视为心腹之患,急欲消灭。敌前线总指挥纠集包括骑步兵旅、炮兵团以及地方民团在内的共2万余人,包围了高台县城。

  “敌人主力部队囤积在高台城西,阻止西路军继续西进;其余部队部署在城东城南,切断红西路军第5军与临泽等地红军的联系,企图消灭第5军于高台。”蔺学伦说。

  1月5日,敌军乘红西路军第5军长途跋涉,立足未稳,向高台城外的两个制高点发起了猛烈进攻。在炮火的掩护下,敌人连续四五个昼夜轮番猛攻,但都被顽强的红军将士打退,敌人伤亡难以计数。

  1月12日,敌军恼羞成怒,又一次集中炮火,向高台城外的制高点发起连连猛攻。红西路军第5军防守将士奋勇守城、拼死杀敌,最终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红西路军第5军进入高台时,弹药奇缺,步枪平均每支约13发子弹,机枪每挺不到100发。”蔺学伦说,为了弥补弹药不足,第5军立即组织城内的工匠,赶制和收集大刀、铁叉、铁棒等武器,随时准备对付敌人。

  1月18日,敌人在猛烈炮火配合下,集中兵力,从四面八方不分昼夜向高台城发起轮番攻击。敌人架起数十架云梯冲上城墙。这时,红军子弹已经打光,守城的将士用木椽推开敌人架在城墙上的云梯头,用大刀、梭镖、石块、冰块把爬上梯子的敌人一次又一次打下去,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伤亡惨重。城墙沿上弹痕累累,血迹斑斑。“在第5军将士的奋勇反击中,敌人不得不撤退。”蔺学伦说。

  由于敌人切断了红西路军总部与高台的联系,1月19日,红西路军总部得知高台危急,派骑兵师350多人星夜驰援。骑兵师在小海子滩遭数倍之敌骑兵拦截,激战中师长董俊彦、政委秦道贤、政治部主任李庆雍等指战员大部英勇牺牲。

  随后,留守临泽的红西路军第5军37团再次驰援,但在高台渠口以东遭到敌人阻击,增援未能成功。



上一篇 【探寻初心】征战张掖 忠诚信仰书   下一篇 【探寻初心】鏖战永昌 建立政权播
随机推荐文章
·黄河神话传说
·黄河民谣
·黄河的成语
·关于黄河的诗歌
·香玉
·一丈青
·郁金裙牡丹
·玉田轶事
·状元红
·紫斑牡丹的传说
·紫牡丹
·“刘师阁”的传说
·牡丹传说
·牡丹逸事
·放羊娃与牡丹花
·牡丹文化
·“五彩祥云”失传记
·魏紫牡丹
·万卷书的传说
·万里崂山双花仙
·舍命保“赵紫”
·舍命不舍花
·秦岭深处遇牡丹
·牡丹王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