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镜鉴千秋 领略甘肃馆藏古代铜镜之美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6-8-22 3:13:12 阅读:6

  苏汉臣《妆靓仕女图》

  汉“长宜候王”规矩纹铜镜

  泾川县博物馆藏,汉代,铜质,圆形,圆钮,变形柿蒂纹钮座,其间上下左右分布四字篆书“长宜候王”铭文。座外为一周方格纹,主体纹饰为八乳八兽(禽)博局纹,于四方八区分别配置。款缘饰栉齿纹、卷草纹各一圈。

  宋山水人物图带柄铜镜

  平凉市博物馆藏,宋代,圆形带长柄,长柄镜内切圆形两层,圆钮。内区圆内浅浮雕饰三人,一束冠长袖模样人物居中,脚踩山石而坐,呈倾听状,左侧一人双腿屈膝跪地,似诉说状,右侧笔直而立一长袖戴冠侍从,侍从右旁树木繁茂向左倾覆,周边山石点缀。柄上铸图案。

  唐鸾鸟菱花形铜镜

  平凉市博物馆藏,唐代,八瓣菱花形,内切圆形,圆钮。上下左右交隔对称分布四只鸾鸟、四枝二叶二苞折枝花。

  宋亚字形铜镜

  华亭市博物馆藏,宋代,铜质,桥钮,花瓣纹钮座,内缘薄,镜背凹角处各有一缠枝牡丹花,四周联珠纹平行围起,宽素缘稍厚无纹饰。

  清代佚名画家的《磨镜图》,右下角的工匠在磨镜。

  明福寿双全铭文铜镜

  明代,平顶圆钮,二龙戏珠纹钮座。钮座外四方凸起四个方框,框内嵌“福寿双全”楷体铭文,铭文间饰十四位仙人,或坐、或立,姿态各异。另有如意、仙鹤、瑞花、杂宝均匀散布镜背各处,双线素凹圆缘。直径49.0厘米,为此次展览中尺寸最大的铜镜。

  清二龙戏珠纹铜镜

  清代,平顶圆钮,钮上一珠。钮外左右两侧各一条龙,首尾相对,曲颈仰首作戏珠状,钮下一莲花。(本版图片由兰州市博物馆提供)

  孔瑛

  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避免人员聚集,切断新冠病毒传播途径,省内多地博物馆实行临时闭馆,本期我们遴选出在兰州市博物馆举办的《光耀金城 镜鉴千秋——兰州平凉馆藏精品铜镜联展》中的部分精品铜镜,让大家领略我省各地馆藏的铜镜之美。这些铜镜时间跨度从汉代至清代,系统地展示我国古代铜镜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制作工艺、科技水平、审美价值、铭文装饰及民俗信仰,体现了我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的非凡成就和审美意趣。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到近代玻璃镜的出现,铜镜的发展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萌芽于夏商,兴于战国,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止于清末,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著称,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生活状态、审美情趣、精神追求和时代风貌。

  铜镜是古人照面的日常生活用品,其正面平滑光亮,具有修饰容貌、整饰衣冠的实用功能;其背面纹饰华美、构思巧妙。铜镜中蕴含着深刻人生智慧和哲理,承载了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一部铜镜发展史折射出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看到水中的倒影,便开始以天然或容器内静止的水面为镜,用以整理仪容,古人称之为“监”。甲骨文中的“监”,其字形就如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中映照,而因这种由上往下看的“监”,后来引申出自上视下的意思,也就有了监察、监督之含义。《尚书·酒诰》里写:“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这里的“监”就有接受民众监督之义。青铜器发明以后,人们用铜盆盛水,鉴形照影。春秋时期,人们在“监”字上加“金”旁成为“鑑”,专指映照的工具——盛水的大盆。战国时期是铜镜发展形成的第一个高峰,以铜制作可以照形的物品,即是镜子。在我国文献史籍中,“镜”字最早见于《墨子·非攻》及战国末期的著作。徐灏《说文解字校笺》中说:“鑑古只作監,从皿以盛水也。因其可以照形,监察之意生焉。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鑑,声转为镜。”铜镜主要特征为圆形,镜背置一钮,以绳系穿,便于手持或悬挂。古人是这样解释的:“镜,景也;景者,光也;金有光可照物,谓之镜。”古人也称镜为鉴,历来习惯于镜鉴并称。因铜镜能照察审辨,从而引申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意思,故古人多以镜鉴寓理,如“三鉴”曰:“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人之道心,若宁静止水,则犹一面清净幽玄的明镜,拂除尘埃,光明照见人世间万物纷繁的原理和本质,从而实现“万物毕照”“洞照万理”的精神境界。


  展览开篇中便以唐太宗痛失谏臣魏徵后所发的感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将贤臣魏徵喻为“人镜”,可以知道政事的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汲取智慧,鉴古知今。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两汉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此时期铜镜出土数量最多。但铜镜只是在统治阶级中广泛流传使用,并未普及到百姓生活。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已较为成熟,其形制、式样和纹饰呈现出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态势。汉代铜镜基本上为圆形,以半球形纽为主,也有伏兽形纽。已经开始出现玄锡(水银)作为铜镜表面的反光材料,使镜面呈现出一种高亮白光。纹饰表现手法主要有平雕、线雕和浮雕等。按饰种类分为蟠螭纹类、草叶纹类、星云纹类、铭文类、博局纹(规矩纹)类、连弧纹类、神人神兽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战争连绵,铜镜铸造业处于停滞衰落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沿袭汉镜的样式,种类不多,类型集中,制作粗糙,创新极少。神兽镜流传较广,龙纹造型由汉代以来的线条式浅浮雕图案化向高浮雕写实化转变,龙的形象更为写实具体,更有立体感,富于艺术感染力。

  展览中展出的众多汉代铜镜中,博局纹(规矩纹)镜可谓是精品中的精品。博局纹镜,亦称规矩纹镜,规与矩平均分布在图案之中,铜镜用于照容正心,寓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敬天道、守规矩。此类铜镜纹饰的方圆之间模拟了宇宙天地格局、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我们可从博局(规矩)图案中一窥汉代美学观与哲学观。它以钮座外的方形内区与博局纹的结合营造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式,在外区圈带纹内区中间方框四边有规则地分布着“T、L、V”这三个符号,方框正中外出“T”形符号,与“L”形符号相对,方框四角与“V”形符号相对,将镜子的内区分为四方八位、九宫十二位等方位布局。这些符号形似木工用具中的规和矩,故称之为“规矩镜”。铜镜背面四神纹饰的位置是严格按方位及五行的属性来配置的,很明确地体现出了天干、地支、四神、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隋唐时期

  隋代铜镜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明显带有汉及魏晋风格。最典型的是图案上保留了汉博局纹、神兽纹及靠镜缘处有一圈铭文,因此隋镜在继承的同时又明显有创新,且瑞兽图案少了两汉魏晋铜镜中神兽的神秘甚至狰狞,更加注重写实、灵动,富有生活气息。从字铭上也由汉和六朝的篆隶转变为成熟的楷书,其文辞华美艳丽,令人耳目一新。

  大唐盛世的铜镜创作与铸造进入了鼎盛期。唐镜的镜体厚重,银白光泽强,有些镜表呈黑亮色,其种类繁多,创新迭出。纹饰上自创天地,尽扫两汉六朝遗风。精神及内容上更加自由写实,显得大气磅礴。唐镜在圆形的基础上创制出方形、菱花形、葵花形、窝角形、亚字形等镜型并流行,瑞兽鸾鸟、雀绕花枝纹无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高浮雕技法和特种工艺的运用,超越了历代铜镜,真正达到中国铜镜发展史上无法企及的高度。唐镜中最负盛名的海兽葡萄镜是中西文化艺术合璧的典范,它充分展示了大唐空前开放的胸襟和海纳百川,彰显一切有用有益之物皆为我所用的大唐气概。铜镜纹饰中有类似海豹、海狗、海獭等海兽,还有狮子、孔雀等吉禽瑞兽。此外,颗粒饱满硕大的葡萄首次亮相在铜镜上,一时间,海陆空的灵禽瑞兽飞啄跃奔交相辉映,融合一镜,体现出古人的奇思妙想。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的铜镜整体工艺水平虽由盛向衰,但无论制作工艺还是艺术成就,却有全新的发展,并直接影响后世铜镜艺术。这一时期,我国铜镜大规模走向民间,开始被百姓普遍使用,铜镜因而具有浓郁的生活和世俗气息,大量出现了花卉和人物。牡丹、菊花、桃花等缠枝花卉、人物故事一度成为宋金铜镜的流行元素。宋镜质地轻薄,造型除沿袭前朝外还出现了六边形、长方形、钟形、盾形、桃形及具柄镜等独具特色的镜形;其装饰艺术在我国古代铜镜工艺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花枝镜和花鸟镜,图纹纤细清新,描绘逼真,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韵律节奏感。宋代湖州镜和人物镜也蔚为大观,特别是湖州镜背多铸有作坊铭文,已萌芽古人在铜镜上的商标意识。金代铜镜在铜镜史上独树一帜,它一改以往含蓄、朦胧、纹饰抽象的神秘基调,直观、生动、活泼的纹饰,表达呼之欲出的意蕴。其纹饰在吸收汉、唐、宋三代铜镜图案纹样的基础上,又创造出新式图样,如双鱼镜、人物走兽、历史人物故事镜等,金代铜镜上的花押也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元代铜镜式样较少,形制较为厚重,制作粗糙。有特色的为元代的戏曲人物镜和八思巴文镜。

    明清时期


  明清铜镜无论在制作工艺还是在题材上都呈江河日下之势,无论图案纹饰还是工艺制作都无法与之前相比。值得称道的是专为宫廷铸造使用的珐琅彩镜别具一格,其镜漂亮、大气、富丽堂皇。明镜大而厚重,多纪年镜、吉语镜、仿古镜等铸有吉祥寓意铭文或吉祥图案等,并多见铜镜铸商号名称;较典型的是“五子登科”“状元及第”“喜生贵子”等字铭镜,充分反映出明朝人们追求现实的美好愿望。

  清代铜镜主题纹饰有龙凤、鱼、狮子滚绣球、双喜五蝠等,彩漆描金镜为清代铜镜增添了最后一道亮丽的光彩。随着西方玻璃镜的大量涌入,铜镜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展览开篇中便以唐太宗痛失谏臣魏徵后所发的感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将贤臣魏徵喻为“人镜”,可以知道政事的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汲取智慧,鉴古知今。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两汉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此时期铜镜出土数量最多。但铜镜只是在统治阶级中广泛流传使用,并未普及到百姓生活。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已较为成熟,其形制、式样和纹饰呈现出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态势。汉代铜镜基本上为圆形,以半球形纽为主,也有伏兽形纽。已经开始出现玄锡(水银)作为铜镜表面的反光材料,使镜面呈现出一种高亮白光。纹饰表现手法主要有平雕、线雕和浮雕等。按饰种类分为蟠螭纹类、草叶纹类、星云纹类、铭文类、博局纹(规矩纹)类、连弧纹类、神人神兽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战争连绵,铜镜铸造业处于停滞衰落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沿袭汉镜的样式,种类不多,类型集中,制作粗糙,创新极少。神兽镜流传较广,龙纹造型由汉代以来的线条式浅浮雕图案化向高浮雕写实化转变,龙的形象更为写实具体,更有立体感,富于艺术感染力。

  展览中展出的众多汉代铜镜中,博局纹(规矩纹)镜可谓是精品中的精品。博局纹镜,亦称规矩纹镜,规与矩平均分布在图案之中,铜镜用于照容正心,寓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敬天道、守规矩。此类铜镜纹饰的方圆之间模拟了宇宙天地格局、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我们可从博局(规矩)图案中一窥汉代美学观与哲学观。它以钮座外的方形内区与博局纹的结合营造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式,在外区圈带纹内区中间方框四边有规则地分布着“T、L、V”这三个符号,方框正中外出“T”形符号,与“L”形符号相对,方框四角与“V”形符号相对,将镜子的内区分为四方八位、九宫十二位等方位布局。这些符号形似木工用具中的规和矩,故称之为“规矩镜”。铜镜背面四神纹饰的位置是严格按方位及五行的属性来配置的,很明确地体现出了天干、地支、四神、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隋唐时期

  隋代铜镜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明显带有汉及魏晋风格。最典型的是图案上保留了汉博局纹、神兽纹及靠镜缘处有一圈铭文,因此隋镜在继承的同时又明显有创新,且瑞兽图案少了两汉魏晋铜镜中神兽的神秘甚至狰狞,更加注重写实、灵动,富有生活气息。从字铭上也由汉和六朝的篆隶转变为成熟的楷书,其文辞华美艳丽,令人耳目一新。

  大唐盛世的铜镜创作与铸造进入了鼎盛期。唐镜的镜体厚重,银白光泽强,有些镜表呈黑亮色,其种类繁多,创新迭出。纹饰上自创天地,尽扫两汉六朝遗风。精神及内容上更加自由写实,显得大气磅礴。唐镜在圆形的基础上创制出方形、菱花形、葵花形、窝角形、亚字形等镜型并流行,瑞兽鸾鸟、雀绕花枝纹无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高浮雕技法和特种工艺的运用,超越了历代铜镜,真正达到中国铜镜发展史上无法企及的高度。唐镜中最负盛名的海兽葡萄镜是中西文化艺术合璧的典范,它充分展示了大唐空前开放的胸襟和海纳百川,彰显一切有用有益之物皆为我所用的大唐气概。铜镜纹饰中有类似海豹、海狗、海獭等海兽,还有狮子、孔雀等吉禽瑞兽。此外,颗粒饱满硕大的葡萄首次亮相在铜镜上,一时间,海陆空的灵禽瑞兽飞啄跃奔交相辉映,融合一镜,体现出古人的奇思妙想。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的铜镜整体工艺水平虽由盛向衰,但无论制作工艺还是艺术成就,却有全新的发展,并直接影响后世铜镜艺术。这一时期,我国铜镜大规模走向民间,开始被百姓普遍使用,铜镜因而具有浓郁的生活和世俗气息,大量出现了花卉和人物。牡丹、菊花、桃花等缠枝花卉、人物故事一度成为宋金铜镜的流行元素。宋镜质地轻薄,造型除沿袭前朝外还出现了六边形、长方形、钟形、盾形、桃形及具柄镜等独具特色的镜形;其装饰艺术在我国古代铜镜工艺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花枝镜和花鸟镜,图纹纤细清新,描绘逼真,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韵律节奏感。宋代湖州镜和人物镜也蔚为大观,特别是湖州镜背多铸有作坊铭文,已萌芽古人在铜镜上的商标意识。金代铜镜在铜镜史上独树一帜,它一改以往含蓄、朦胧、纹饰抽象的神秘基调,直观、生动、活泼的纹饰,表达呼之欲出的意蕴。其纹饰在吸收汉、唐、宋三代铜镜图案纹样的基础上,又创造出新式图样,如双鱼镜、人物走兽、历史人物故事镜等,金代铜镜上的花押也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元代铜镜式样较少,形制较为厚重,制作粗糙。有特色的为元代的戏曲人物镜和八思巴文镜。

    明清时期



上一篇 甘肃文物中的“虎”   下一篇 揭秘档案中, 那些甘肃近代工业不
随机推荐文章
·石人岭
·龙井茶的传说
·虎跑梦泉
·龙井茶的传说和发展
·龙井传说
·西湖龙井的传说
·虎跑泉的来历
·金牛湖
·玉泉
·油炸桧
·猫儿桥
·梅花碑
·苏东坡画扇判案
·东坡肉
·华家池
·飞来峰
·呼猿洞
·初阳台
·和尚戏乾隆
·杏婵
·凤凰山
·小黄龙(黄龙洞的来历)
·豆腐桥
·吴山第一泉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