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唐代吐谷浑人的历史印记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9-11-9 22:08:00 阅读:6

  慕容智墓墓志及志侧文字

  国内年代最早的白葡萄酒,年代最早最完整的胡床,保存最完整的成套铁铠甲武器装备,唐代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纺织品,唐代毛笔实物……近年来,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一处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经过国内多家文博院所联手考古发掘,多项成果创国内考古“先河”。

  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西南,地处祁连山北麓,主要分布于南山区南营水库以西,冰沟河与大水河中下游北岸的山岗之上。

  作为未被盗掘的唐代贵族墓葬,墓中出土墓志一合,时代明确,内容丰富,首次提及武威南山区“大可汗陵”的存在,墓志左侧面还刻有两行利用汉字偏旁部首合成的未能释读的文字,初步判断为吐谷浑本民族文字。尤其是身着或覆盖丝质衣物14层,并拥有完整成套的唐代铁甲陪葬物的墓主人身份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慕容智墓出土的鎏金银马具饰件

  考古始末

  武威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部,自古以来是少数民族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境内主要的考古学文化有马家窑、半山、马厂、西城驿、齐家、沙井等。太初四年,汉朝初置武威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以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自4世纪至10世纪,吐谷浑也曾在这里有过长时间活动。

  自1915年李世民之女弘化公主墓志发现以来,武威南山地区已有多座吐谷浑王族墓葬及墓志被发现。

  2019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距青咀湾、喇嘛湾15公里的武威市天祝县祁连镇岔山村发掘了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该墓是目前发现唯一保存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出土各类随葬品800余件。同年,该墓葬群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被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近年来,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多家科研单位组建吐谷浑考古项目组,对其开展了持续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及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

  被项目组发掘的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出土了一大批随葬品,其中诸如木质胡床、大型床榻、六曲屏风、列戟屋模型、以铁甲胄为主的成套武备、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以及类型多样的丝织品等。

  同时,项目组在武威南山区开展了大规模调查、勘探工作,发现马厂—沙井文化时期遗址及墓葬群4处、沙井文化时期和魏晋时期城址各1处、唐代烽燧7个、西夏墓葬12座、明清时期铜矿2处(含窑址),确认吐谷浑王族墓葬共计23座。

  2021年,项目组以解决“大可汗陵”的具体方位、布局特征以及丰富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文化内涵为主要学术目标和任务,对武威地区新发现的长岭—马场滩区3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出土随葬品290余件。从出土的《冯翊郡太夫人党氏墓志》可知,该处墓群为唐早中期吐谷浑蓬子氏家族墓地,这在武威南山区尚属首次发现。

  通过持续的考古工作,现可初步将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分为以慕容智墓为代表的岔山村区(“大可汗陵”区)、以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墓为代表的青咀—喇嘛湾区(“阳晖谷”陵区)和以党氏墓为代表的长岭—马场滩区(“白杨山”陵区)三大陵区。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国科称,此次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文化内涵,廓清了墓群的基本布局。墓葬发现及墓志有关吐谷浑蓬子氏的记载,对研究吐谷浑史、唐与西部少数民族关系史、唐代军事建制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慕容智墓甬道及墓室三维影像图

  千年前的王族生活

  此次考古发现,成套金银餐饮器具、文房用具、梳妆用具、武器装备及五谷袋、侍女俑、抱孩俑等各类随葬品,以及类型多样的丝织品等,可窥见在千余年前王室人的生活。

  “通过分析研究,银瓶里的白葡萄酒是目前国内最早的白葡萄酒。”陈国科说,同时还发现文房四宝里的纸和笔,此前最早发现唐代毛笔的实物保存在日本,国内基本没有见到唐代毛笔实物,此次出土两支毛笔,检测分析笔管是胡麻竹、笔头是羊毛,其填补了国内无唐代毛笔的遗憾。


  据文博专家介绍,以木质胡床、大型床榻为例,过去在史料记载和壁画中都有记载,但实物却是第一次见到,比如现在随处可见的小马扎(小板凳)即是胡床演变而来。事实上,对于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考古发掘,或还能窥见中华家具史的演变历程。

  慕容智墓出土麒麟纹、凤纹锦褂

  科技助力文物考古

  2019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文物局的指导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专家进行咨询论证,制定了考古发掘与保护方案,并对慕容智棺木进行了实验室清理。在对棺木进行了X射线探伤分析后,开始逐层清理通过文字记录、三维扫描、延时摄影、摄像、科学检测分析等,全面获取相关信息。

  在国内知名文博专家指导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铁铠甲进行了清理复原,已完成了胄和披膊的清理,大致掌握了铠甲的基本形制;同时和吉林大学合作,开展了体质人类学研究,对慕容智人像进行了复原。

  在实验室清理的同时,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开展了文物保护工作。目前已修复陶质彩绘文物92件,金银器30件(套),壁画16平方米;已完成纺织品回潮揭展94件,清洗23件,平整20件,修复12件;已修复木漆器149件。

  慕容智墓出土镇墓兽

  文博专家分析称,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采用实验室考古,从现场提取是一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因为它的环境可控、多种技术相结合,把出土文物损害降到最低。

  “通过发掘,我们获取了一批珍贵文物,直观呈现了吐谷浑与唐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揭示了吐谷浑民族融入中原文明体系的史实;进一步认识了吐谷浑王族的丧葬习俗;初步廓清了武威南山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基本布局。”陈国科通过近年的发掘分析称。

  甘肃省文物局认为,该墓群的发现,使现代人能够从文字和实物层面,窥见归唐吐谷浑人物质生活、思想观念、文化认同等历史细节的变迁,生动揭示了吐谷浑民族自归唐以后近百年间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史实,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文/亦无名 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据文博专家介绍,以木质胡床、大型床榻为例,过去在史料记载和壁画中都有记载,但实物却是第一次见到,比如现在随处可见的小马扎(小板凳)即是胡床演变而来。事实上,对于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考古发掘,或还能窥见中华家具史的演变历程。

  慕容智墓出土麒麟纹、凤纹锦褂

  科技助力文物考古

  2019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文物局的指导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专家进行咨询论证,制定了考古发掘与保护方案,并对慕容智棺木进行了实验室清理。在对棺木进行了X射线探伤分析后,开始逐层清理通过文字记录、三维扫描、延时摄影、摄像、科学检测分析等,全面获取相关信息。

  在国内知名文博专家指导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铁铠甲进行了清理复原,已完成了胄和披膊的清理,大致掌握了铠甲的基本形制;同时和吉林大学合作,开展了体质人类学研究,对慕容智人像进行了复原。

  在实验室清理的同时,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开展了文物保护工作。目前已修复陶质彩绘文物92件,金银器30件(套),壁画16平方米;已完成纺织品回潮揭展94件,清洗23件,平整20件,修复12件;已修复木漆器149件。

  慕容智墓出土镇墓兽

  文博专家分析称,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采用实验室考古,从现场提取是一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因为它的环境可控、多种技术相结合,把出土文物损害降到最低。

  “通过发掘,我们获取了一批珍贵文物,直观呈现了吐谷浑与唐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揭示了吐谷浑民族融入中原文明体系的史实;进一步认识了吐谷浑王族的丧葬习俗;初步廓清了武威南山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基本布局。”陈国科通过近年的发掘分析称。

  甘肃省文物局认为,该墓群的发现,使现代人能够从文字和实物层面,窥见归唐吐谷浑人物质生活、思想观念、文化认同等历史细节的变迁,生动揭示了吐谷浑民族自归唐以后近百年间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史实,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文/亦无名 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上一篇 刻在石头上的历史画卷   下一篇 细话兰州名桥“身世”
随机推荐文章
·蓝狐狸称王
·活佛转世的传说
·木匠捉弄富人
·掉在井里的金条
·宗本请客
·藏族的民间故事
·一个王的传说
·布桑改雅桑乞讨的故事
·毛驴对付狐狸、豺狗和狼
·喝喜酒
·兔子和大灰狼
·小兔子洛珠
·石林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藏族沐浴节的由来故事
·沧海变桑田
·猕猴变人的传说
·尼西情舞的由来
·奶子河奇缘
·黄牛、毛驴、鸡和两夫妻的故事
·江拉和结拉
·鹦鹉和热朗巴扎
·两邻居遇鬼的故事
·客店老板偷金币
·银子和歌声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