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动态>文章内容

“临时儿女”悄然兴起,不少从业者月入过万!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6-2-12 15:09:09 阅读:6

本文转自【新闻晨报】
 
  年轻人经常会拿“一个人去医院看病”来评判孤独指数。对于老人来说,独自看病并不少见,很多老人都会因为排队时间长,不熟悉相关流程耽误了很多时间……如果子女不在身边,谁能为老人提供帮助?一种新职业在沪上悄然兴起。
  
  所谓“临时儿女”是网络上兴起的新名词,也就是当老人需要独自去医院时,花钱雇来陪同挂号、引导就医、跑腿拿检查报告的陪诊师,这些陪诊师就扮演着“临时儿女”的角色,全程陪护不熟悉看病流程或行动不便的老人们,而他们的细心和靠谱,更为这个行业赢得了尊重。
  
  老人陪诊师,这类新职业悄然兴起
  
  在人社部2020年发布的9个新职业中,“社群健康助理员”榜上有名,“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缴费、取药、办理住院手续等协助服务”就是其职责之一,这就是陪诊师的主业。
  
  目前陪诊师这个职业在各大城市悄然“兴起”。小到为患者取号、陪同候诊、与医生沟通、交钱拿药,大到跨城市问诊……职业陪诊师几乎可以包揽病人看病的一切准备工作。
  
  不少陪诊师在网上分享自己月入过万的经历,很多人以为做“老人陪诊师”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唯一内容就是陪客户看病,无需任何专业背景或工作经验,“零基础也能入行”。
  
  而在陪诊师“80后”小李看来,月入过万其实没有外人想象中的简单轻松,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小李已做职业陪诊师一年了,她表示陪诊师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的服务职业,必须熟悉各项就诊服务环节,提前和患者沟通病史,提醒准备物品,规划路线,确定到院时间,还需要关注各大医院最新动态,还要了解各家医院的专长和相关医保政策,摸清每个科室、检查室、缴费处的位置,学习医疗相关基础知识……
  
  “大部分客户都是老人的子女工作忙,老人也不愿意总麻烦子女请假,也有一些是从外地专门过来看病的。”小李说,她白天跑陪诊业务,晚上就翻阅各类心理学、医疗服务类书籍,浏览科普视频等,学习相关知识。
  
  小李对自己的评价是“身手灵活,肯学习,反应快”,她平均每天陪诊2个客户,一年以来,她的脚步几乎遍及上海所有的三甲以及部分二甲医院。
  
  人口老龄化的,找个“临时儿女”成刚需
  
  上海正迈入深度老龄化,户籍老年人口占比36.8%,而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9亿。老人对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需求旺盛,但子女工作忙碌矛盾较为突出。
  
  在此背景下,“花钱找人陪我看病”已经成了不少人的刚需,陪诊师这个职业在各大城市悄然“兴起”,而且不止在一线城市,全国多地都有陪诊师出现,并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
  
  如今在手机应用商店搜索“陪诊”,就会出现多个陪诊APP,而大家熟知的大众点评、美团等APP,也有陪诊商家入驻提供陪诊服务。市面上的半天陪诊服务大多定价在200到300元之间,全天300到500元不等。从评价内容来看,不少都是工作繁忙的子女为父母请的陪诊。
  
  不仅是老人和小孩子,年轻人对于陪诊师的需求也十分旺盛。
  
  独居是许多年轻人的常态,然而根据医院的相关规定,在大部分有创检查和手术之前,都必须有患者和家属共同签字。
  
  “像是很多年轻人要做无痛胃肠镜,这种医院规定一定要有人陪同的,很多年轻人就是自己在大城市打拼,他们也会请陪诊师。”很多职业陪诊师表示,“我们也算是充当他们的临时家属了”。
  
  “陪诊师”职业也亟需规范
  
  不过,由于目前陪诊机构的服务流程、内容等并未进行统一规范,存在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有的老人找的陪诊师在服务期间玩手机,还跑错科室,陪诊服务结束后还说超时要加钱;有的陪诊师同时约了两位病人,就诊期间一会儿就不见人影了。
  
  目前“陪诊师”还处于“无序”发展状态。“陪诊师”的专业规范、收费标准尚未出现统一要求,上岗门槛较低,服务和质量也得不到保障。而就实际来看,专业的“陪诊师”须具备一定的医疗等专业素养,同时要有一定的医疗资源等,这样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果遇到病患突发意外怎么办?发生违约或侵权情况时,双方责任又该如何界定?这些问题也亟需规范。如果不尽早规范,很容易出现异化、变味,比如有些陪诊师沦为新“黄牛”,为一己之私而误导甚至欺骗患者,最后坏了名声、毁了行业。
  
  上海师范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郝勇表示,要让“陪诊师”这一新兴职业行稳致远,相关职能部门应适时将其纳入新职业分类,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包括设置准入门槛、持证上岗、规范收费标准、建立备案登记制度等,并予以严格管理。只有更规范,才能促进行业更有序、更健康。
  
  此外,郝勇建议“陪诊师”还需通过丰富医学素养、加强医疗知识学习,不断提升陪诊服务质量,做到根据患者病情及时引导和帮助患者“精准诊疗”,从而让“陪诊师”成为“多赢”的诊疗服务新职业。



 
  来源 | 新闻晨报·周到APP 记者 荀澄敏
 

上一篇 经典诗词何以青春焕发   下一篇 英媒:文物被盗暴露大英博物馆荒谬
随机推荐文章
·景颇族“目瑙”起源的传说
·景颇族民间故事:洞巴的传说
·景颇族民间故事:老虎与青蛙的较量
·景颇族神话故事:开天辟地
·景颇族神话故事:人类始祖的传说
·景颇族神话故事:创世纪,造天造地
·景颇族神话故事:始祖宁贯娃的故事
·国王、法官和大臣
·宝藏
·济公活佛斗蛐蛐儿
·端节前夕扫房屋由来
·民间故事: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一梦成棋圣
·曹瘦脸儿的故事
·驴蹄和尚
·不知蛤蜊怎么吃
·一斗水村龙显石的传说
·经典民间故事:神鼓
·经典民间故事:金缸
·福蔡庆与人血馒头
·鲁班智扶斜宝塔
·陕西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
·陕西民间故事:毛野人的故事
·陕西民间故事:女货郎和毛野人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