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动态>文章内容

《隐秘的细节》:透过细节窥探历史的真相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8-11-8 17:27:09 阅读:4

  从春晚《唐宫夜宴》的华美灵动,到元宵晚会《芙蓉池》的美轮美奂,再到端午新意爆表的《祈》,河南卫视一系列的表现堪称惊艳。近日,由河南卫视参与制作的《隐秘的细节》于世界博物馆日正式上线,甫一亮相就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文化,专业的解读,为观众带来又一场文化盛宴。

  与以往的历史讲述迥然不同,既没有铺排明星的庞大阵仗,也没有国宝文物的华丽出镜,节目质朴得就像是一堂简单的历史课。主持人的娓娓道来与文史专家的深入解读互相碰撞激发,从大量出土文物、经典古籍中,重新梳理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及其演进过程,力图描绘出一幅中华文明演进史的辉煌画卷。同时努力拨开层层的历史迷雾,进而还原历史本来的真相。

  《隐秘的细节》在选材、叙述视角、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没有刻意讨好观众,既没有居高临下地自说自话,也没有装疯卖傻自我矮化,就是那么自然自如地讲述,努力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认知和体验。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门槛颇高的并不讨喜的节目却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这也再次印证了:永远不要低估用户的认知。

  节目的成功,因素固然不止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其所体现出来的阐释学立场以及通识性意识。这一点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节目的走向和品位,甚至隐含地规定了节目语言风格的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史”,对历史的关注和阐释不但关乎政教人伦,而且渗透于文学、音乐、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然而,历朝历代对历史的讲述,更多关注的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和王朝的更迭变迁,历史在这样的叙述逻辑中抽象为一种单线条的演进,即王朝的兴衰更替。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往往被归纳为某种抽象的伦理价值追求,而不是具体鲜活的社会生产和人民大众的创造。普通大众置身这样的话语体系自然也就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波里。

  而《隐秘的细节》恰恰是通过隐藏在出土文物、历史典籍中的诸多细节,比如甲骨文字的梳理、《竹书纪年》的片言只语,努力还原历史的真相。这种还原不是对帝王谱系的重新架构,也不是纷繁芜杂的历史事实的简单罗列,而是如关正文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破除谈论古代史中总是浮于表面的王朝更迭与帝王个人恩怨,以及总被提及的以王治兴衰和道德立场为主的传统叙事,借鉴当代人类史研究的方法,从大量的古代遗址、出土文物、经典古籍中,重新梳理祖先创造文明及其演进过程,并回应历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对于帝王固然无可回避,但节目不再把他们作为抽象的历史符号简单贴上腐朽昏庸或者英明伟大的标签,而是真正把他们当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从当时的历史处境,从他们的品性情感出发,将其还原到应有的历史坐标系中。比如对武丁、纣王的评判,就与习见的定论迥然不同。而这自然会激发观众对历史作全新的或更深入的思考,对历史的学习探索就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而是有了现实生活的当下意义。

  近年来,史学研究的“碎片化”倾向为许多人所诟病,然而,《隐秘的细节》在这一点上做得较为成功。节目显然带有阐释学的立场倾向,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既不否定阐释主体的先在视角,将很多结论建立在某种特定的历史观念基础之上,比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认知。但是又并非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意阐释,削历史之足适理论之履,而是以出土文物、典籍记载作为坚实的依托,论必有据。至于所选材料的可信度,那是另外的问题。此外,节目具有良好的通识性意识和整体性思维,没有滑入琐碎细节的泥潭,而是由此及彼,由微观到宏观,努力勾画出一幅中华文化的全景式的灿烂图景。

  节目成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它更新了大众对于历史的一些固有“成见”,甚至是颠覆了人们已有的部分认知,带来一种既新奇惊诧但又不可完全拒绝的认知体验。比如关于上庸古国文明的重新定位,中原青铜文明与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关联,甲骨文的创造与苏美尔人楔形文字的传播交流等,都与我们习惯的认知有所不同。不管结论是否完全正确,这种全新视角下的解读无疑给观众带来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进而激起观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热情。觉得拨云见日者有之,大骂牵强附会者亦有之,不论你站在哪个行列,对节目来说,已经成功完成了对观众的收割。

  就像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一样,《隐秘的细节》自然也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作为文博类历史节目,知识的准确性处于首要地位。节目中除利用大量出土文物作为佐证,自然少不了历史典籍的引用,《竹书纪年》就是其中使用参考较多的一部典籍。但是关于《竹书纪年》本身的争论历来就不曾止息,有人认为是躲过了秦王朝“焚书”的信史,也有人认为是伪书,这样一部争议较大的典籍,作为参考无可厚非,但完全以此作为历史阐说的根据便有失严谨。此外,对于文化的创造、交流,也不能单纯凭借文物间的外在简单比较,否则难免招来诟病。

  节目嘉宾吴伯凡说:“我们看历史的时候,有时候需要把镜头往后拉。让特写镜头变成远景镜头,在这个远景里头,甚至在远景之后的那些镜头里,发现那种我们可以称之为无形之手的东西。正是这些无形之手的动作,构成了我们可能要真正关注的隐秘的细节。”节目还在继续,愿节目组和观众都能在隐秘的细节中触摸到历史丰满的血肉,还原出重重帷幕下的历史真相。

  来源:光明网

  节目嘉宾吴伯凡说:“我们看历史的时候,有时候需要把镜头往后拉。让特写镜头变成远景镜头,在这个远景里头,甚至在远景之后的那些镜头里,发现那种我们可以称之为无形之手的东西。正是这些无形之手的动作,构成了我们可能要真正关注的隐秘的细节。”节目还在继续,愿节目组和观众都能在隐秘的细节中触摸到历史丰满的血肉,还原出重重帷幕下的历史真相。

  来源:光明网


上一篇 《1921》与青年共话“不负时代   下一篇 电波刺破长夜,爱伴信仰永生
随机推荐文章
·唐明皇与杨玉环
·杨玉环与长恨歌
·貂蝉
·杨玉环
·羞花
·闭月
·落雁
·沉鱼
·戴耳坠的传说
·貂蝉拜月
·"闭月"美人貂蝉
·貂蝉,一身娇艳一生谜
·天职演员
·覆水之舟
·一骑红尘妃子笑
·一滴走在不归路上的眼泪
·唐玄宗为何迷恋杨玉环
·美人系列
·王昭君为何出塞?
·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
·昭君出塞传佳话
·西施沉江
·西施与檇李
·杨贵妃是否恋上李太白?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