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动态>文章内容

“沁芳”是曹雪芹布下的总关节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9-8-27 18:41:42 阅读:6

  今年高考作文题,取材于《红楼梦》中“试才题对额”一回,大观园落成后,宝玉等人穿过“曲径通幽处”,见到园中第一处景致:一派好水,一桥一亭翼然水上,贾政欲取名为“泻玉”,但宝玉认为“泻”字不雅,提议名为“沁芳”。

  没想到,“沁芳”二字大有来头,在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看来,竟是《红楼梦》全书的总体象征所在。

  ■ 他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就是“沁芳”

  《岁华晴影》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的随笔集,全书辑选了作者随笔精品88篇,大致有读书治学、自我观照、讲“红”说“梦”、追忆故交、前尘往事、文化反思几方面的内容。关于“沁芳”,周汝昌说过:

  有人问我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是什么,就是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又有何重大意义,值得研究五六十年始明吗?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而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是故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都采此名。此名何义?这就应该温习王实甫大师在《西厢记》里给崔莺莺安排的第一个曲子“赏花时”,她唱的是:“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正是“花落水流红”的“浓缩”和“重铸”——它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红楼梦》里,众人搬进大观园后,作者正笔详述的第一件事就发生在沁芳闸。

  那天正当三月中浣,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即《西厢记》),走到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从头细看,只见一阵风过,把树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便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儿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就在此时,宝玉遇见了正要葬花的黛玉,黛玉告诉他:“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

  周汝昌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象征——象征全书所写女子的总命运,宝玉是群芳不幸结局的总见证人,因此他题“沁芳”二字必有缘故。而且根据曹雪芹原意,黛玉其实并非因病而死,而系投水自尽;《红楼梦》中曾反复引用“落红成阵”“花落水流红”“流水落花春去也”等诗句;“沁芳”实为“浸芳”,它是沉浸(埋葬)群芳(女子)之水,大观园中的女子在这里相聚,最终却又像缤纷的落花一样,随流水远逝。这就是“沁芳”二字的真正含义。

  ■ 曹雪芹遗物“天上难寻,人间罕遇”,警惕学术的名利心

  周汝昌先生这本《岁华晴影》中,有一篇文章《雪芹遗物》,其意义已然超出“红学”。

  此文一开头就是一句“惊人之语”:“做学问最忌的是什么?是名心同利心。名心利心这种东西,常常会化为另一种心——小人之心。”

  接下来,周汝昌就以“曹雪芹遗物”为例,讲述了这种小人之心。

  如今,曹雪芹的遗物简直是“天上难寻,人间罕遇”。有的红学曹学家,对此梦寐以求,“然而世有黠者,穷极无聊,看出芹迷的心事,遂投所好,钻了空子,炮制出一串假古董,愚弄痴人。于是好事情便被这种坏人搅得一塌糊涂,不明真相,轻易相信的,至今还在对这些骗人的东西津津乐道。”

  这还只是“小人之心”的第一层次,然而还有第二层次。

  有一位“红友”,笃信骗局伪物,自信是“二百年来的最大发观”,写文章为之宣传,还害怕旁人先知,夺去“发现专利”,直到发表之事统统安排定局,这才对周汝昌“宣布”。周汝昌看后,觉得疑点太多了,不信。可笑的是,对方多次来问:“你的著作里为何不引用我这批珍贵的资料?”周汝昌只好婉言托辞,说:“那是老兄你的发现,我不当掠美。”对方说:“没关系,你还是该引用。”

  后来,对方也明白是周汝昌根本不信之故,于是就对人说些闲话,意谓:“周某人竟不相信!要是他发现的,那就不是假的了。”

  这就不是可笑,而是可悲又可恨了。

  周汝昌自己感喟:“我写文至此,读者阅文至此,似微闻耳际有叹喟之声。”

  记者读到此处倒是想起,鲁迅发表《阿Q正传》,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却常被人以为是在影射、攻击某人。鲁迅不由得叹息:“直到这一篇收在《呐喊》里,也还有人问我:你实在是在骂谁和谁呢?我只能悲愤,自恨不能使人看得我不至于如此下劣。”

  说来也是有趣,周汝昌先生在书中多处引述鲁迅的意见;而周先生自己,也多次在书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我就是要较真,就是不“雍容大度”。这种态度,实在也有点像他的本家鲁迅。

  ■ 在普林斯顿大学见“壮思堂”有感

  《岁华晴影》中,还记述了周汝昌本人一些文字因缘。比如,1979年,周汝昌应邀赴美参加国际红学研究会,认识了那时尚在加拿大工作、居住的诗词学家叶嘉莹。他与叶嘉莹虽不是校友,青年时代却有一位共同的老师——文史学者顾随。更巧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叶嘉莹在北平就读辅仁大学女生部,该部就设在恭王府;而根据周汝昌考证,恭王府就是大观园原型。他将自己写的《恭王府考》一书寄给叶嘉莹,果然引起叶嘉莹对往事的回忆,写来五言律诗三首,“落落大方、情味弥永”,周汝昌读后深受感动。

  还有更加奇妙的文字因缘、文化因缘、历史因缘。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周汝昌正在燕京大学西语系读书。日军包围、封锁、解散燕大那一天,他正听系主任谢迪克教授讲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非常精彩入神——而当此际,变生不测了!此事我永难忘记。”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周汝昌再度赴美交流,得知谢迪克教授仍健在,已86岁。当初他被日军关在集中营里,还从事《老残游记》的翻译事业。谢迪克教授后来应邀重访北京,他到北大燕园的第一讲,就是重续四十年前被日军打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得知谢迪克教授是《老残游记》的英译者,周汝昌感到兴奋:他非常喜欢和佩服《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刘鹗是第一个指出,“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人,他对《红楼梦》的理解极其深刻。

  在美国,周汝昌讲的是红学,感怀的是民族的文化历史。1987年,他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交流,讲《红楼梦》的结构。“进了讲室,已经座无隙地。拾头一看,见讲台上方高悬一匾,写着‘壮思堂’三个大字。我心中着实有所感动——在美国的学府中,却挂着中文汉字的匾额,反而倒不像中国人自己,专门效颦一些‘洋味’,以为不如此不‘高贵’,而不去想一想:我们中华文化在海外是如何地受重视而显辉煌。”

  这间“壮思堂”,记者查阅了一些资料,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所在,本名Jones Hall,直译或可译为“约翰楼”。楼里有爱因斯坦办公室,那位患有精神分裂症、后来得了诺贝尔奖的数学天才纳什常在此楼工作,反映他人生的电影《美丽心灵》在这里摄制。这座楼的202室是一个雅致的会议室,正中间挂着中国台湾著名艺术史研究者庄申教授题写的字“壮思堂”,把Jones Hall译作“壮思堂”,真是很妙。(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李煦

  记者读到此处倒是想起,鲁迅发表《阿Q正传》,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却常被人以为是在影射、攻击某人。鲁迅不由得叹息:“直到这一篇收在《呐喊》里,也还有人问我:你实在是在骂谁和谁呢?我只能悲愤,自恨不能使人看得我不至于如此下劣。”

  说来也是有趣,周汝昌先生在书中多处引述鲁迅的意见;而周先生自己,也多次在书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我就是要较真,就是不“雍容大度”。这种态度,实在也有点像他的本家鲁迅。

  ■ 在普林斯顿大学见“壮思堂”有感

  《岁华晴影》中,还记述了周汝昌本人一些文字因缘。比如,1979年,周汝昌应邀赴美参加国际红学研究会,认识了那时尚在加拿大工作、居住的诗词学家叶嘉莹。他与叶嘉莹虽不是校友,青年时代却有一位共同的老师——文史学者顾随。更巧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叶嘉莹在北平就读辅仁大学女生部,该部就设在恭王府;而根据周汝昌考证,恭王府就是大观园原型。他将自己写的《恭王府考》一书寄给叶嘉莹,果然引起叶嘉莹对往事的回忆,写来五言律诗三首,“落落大方、情味弥永”,周汝昌读后深受感动。

  还有更加奇妙的文字因缘、文化因缘、历史因缘。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周汝昌正在燕京大学西语系读书。日军包围、封锁、解散燕大那一天,他正听系主任谢迪克教授讲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非常精彩入神——而当此际,变生不测了!此事我永难忘记。”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周汝昌再度赴美交流,得知谢迪克教授仍健在,已86岁。当初他被日军关在集中营里,还从事《老残游记》的翻译事业。谢迪克教授后来应邀重访北京,他到北大燕园的第一讲,就是重续四十年前被日军打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得知谢迪克教授是《老残游记》的英译者,周汝昌感到兴奋:他非常喜欢和佩服《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刘鹗是第一个指出,“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人,他对《红楼梦》的理解极其深刻。

  在美国,周汝昌讲的是红学,感怀的是民族的文化历史。1987年,他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交流,讲《红楼梦》的结构。“进了讲室,已经座无隙地。拾头一看,见讲台上方高悬一匾,写着‘壮思堂’三个大字。我心中着实有所感动——在美国的学府中,却挂着中文汉字的匾额,反而倒不像中国人自己,专门效颦一些‘洋味’,以为不如此不‘高贵’,而不去想一想:我们中华文化在海外是如何地受重视而显辉煌。”

  这间“壮思堂”,记者查阅了一些资料,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所在,本名Jones Hall,直译或可译为“约翰楼”。楼里有爱因斯坦办公室,那位患有精神分裂症、后来得了诺贝尔奖的数学天才纳什常在此楼工作,反映他人生的电影《美丽心灵》在这里摄制。这座楼的202室是一个雅致的会议室,正中间挂着中国台湾著名艺术史研究者庄申教授题写的字“壮思堂”,把Jones Hall译作“壮思堂”,真是很妙。(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李煦


上一篇 数字技术将“重现”敦煌藏经洞   下一篇 老挝举办首届“端午诗会”【组图】
随机推荐文章
·桔子姑娘
·敏笛林神鸟
·王子尼达次仁
·国王耳朵里的蜘蛛
·厨师扎西旺堆种珍珠
·泽林·尼玛滚觉
·青年阿美曲穷
·青年宇白扎西和妻子夏嘎曲宗
·俄曲河边的传说
·黑面王子
·公主的珍珠鞋
·钻石姑娘
·铁匠明珠托央
·马夫次旦
·喇嘛唐白和白宗姑娘
·国王岭色曲结和妃子梅朵玲孜
·勒桑洛珠和次仁吉姆
·女神贡堂拉姆的传说
·苗族舞蹈跳月的传说
·苗族女装整齐划一的神话故事
·百褶裙的传说
·苗王的传说
·雷公山顶水井的传说
·黔东南龙舟节的传说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