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动态>文章内容

从手铲到卫星,良渚考古何以反映考古学变迁?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21-7-5 11:55:45 阅读:3

  一把洛阳铲,直径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一次能插进数米深的地下。一颗遥感卫星,飞行在200公里到3.6万公里的太空,一次能拍到半个地球。现在,这两者都被用在考古中。

  现代考古进入中国已有百年,考古技术与百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依靠洛阳铲和手铲挖出地下宝藏,符合人们对考古的传统印象,却远非当代考古的全部。如今,考古人员往往在实地勘探之前,就已利用卫星、无人机等,确定了落铲地点。

  位于浙江杭州市的良渚遗址,2019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良渚文化活跃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间,被认为是东亚最早的国家形态,实证了五千年中华文明。良渚考古的几次重大发现颇具戏剧性,良渚工地上的技术迭代,也反映了考古学的变迁。

  塘底打捞良渚文化

  良渚博物院里,陈列着一本斑驳的考古报告,封面浅黄,隐现点点暗沉的污迹,上方两个大字:良渚,其下署名:施昕更著。这本考古报告于1938年在抗日战火中出版,是良渚遗址的第一次面世记录。

  良渚遗址第一代发掘人几乎只有施昕更一人。他初次发现良渚遗址时只有25岁。1936年,他在西湖博物馆作地质矿产助理员,参与了博物馆组织的对杭州古荡遗址的发掘。有几件带孔的石斧让他似曾相识,老家良渚镇上似乎也曾出现过。

  受到启发的施昕更回到老家,独自展开调查。他记录下了那个至关重要的时刻:1936年11月3日下午2点,路经一个因灌溉抽水而干枯的池塘,“偶然发现一两片黑色有光陶片”。

  当年12月至1937年3月,在西湖博物馆的支持下,施昕更主持了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和玉器。当时正是抗战爆发前夕,发掘工作草草结束,仅模糊地标了12个遗址点,如“棋盘坟”“茅庵前”“苟山前后”等。

2019年7月,浙江杭州,游客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的南城墙遗址前驻足。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1937年8月14日,杭州遭遇空袭。三个月后日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当年年底,杭州沦陷,各类机构被迫迁移,西湖博物馆馆长将施昕更推荐到瑞安县,在抗日自卫队担任秘书。施昕更一心要将故乡的发现公之于世,他仿照山东城子崖考古报告,有样学样写出了《良渚》。“谨以此书纪念我的故乡”,他在卷首语写下这句题辞。

  施昕更根据有限的最新考古学动态发现,良渚的黑色陶器,与前几年龙山城子崖出土的黑陶相似。

  当时,中国考古起步只有十几年,能够直接检测年代的革命性技术“碳十四”,还要再等30年才被引入中国。判断文物的年龄,只能用地层学和器物类型学两种传统方式,也就是通过埋藏的地层深浅和器物的特征,将新出土的器物与已发现的文物对比,判断谁早谁晚,大致定位年代。

  1939年,28岁的施昕更感染上猩红热并发腹膜炎去世。这位肇始者至死也不知道,他发掘的遗址到底意味着什么。

  后来,夏鼐为“良渚文化”命名,使其以长江下游一种独立文化的身份写入文明史。苏秉琦创造性地将中华大地分为六大区系,提出区系各自独立起源发展的理论,因为良渚文化的存在,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成为六大区系之一。

2020年5月,浙江杭州,良渚博物馆内玉钺组件引人驻足。中新社记者 张茵 摄


上一篇 乾隆的“天禄琳琅”藏书 80后跟   下一篇 “铜奔马”出土地文旅综合体项目主
随机推荐文章
·美人系列
·王昭君为何出塞?
·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
·昭君出塞传佳话
·西施沉江
·西施与檇李
·杨贵妃是否恋上李太白?
·揭秘杨贵妃与唐玄宗、李白之间三角
·谁是中国古代真正的“四大美女”?
·最早的牺牲品——西施
·被男人拿出去换“和平”——王昭君
·奉命勾引禽兽父子——貂婵
·安史之乱的替罪羊——杨贵妃
·名字隐喻命运三国时貂蝉助王允诛杀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色情女间谍
·祝英台情动天地
·孟姜女:苦情戏女主角
·月桂峰
·观音送画
·西王母和她的蟠桃仙子
·石人岭
·龙井茶的传说
·虎跑梦泉
·龙井茶的传说和发展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