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动态>文章内容

戏曲教育,如何走进青少年内心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17-12-30 17:23:00 阅读:3

  每到周末,东城区百姓大舞台都会在北京市南二环的玉蜓公园上演。从《穆桂英挂帅》到《锁麟囊》,悠扬的唱腔、顿挫的鼓点不仅吸引了许多前来晨练的老年人,也让跟着来的孙辈儿屏息静听。一位晨练的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也是跟着家中老人才接触到戏曲,“家里有好这口儿的,您可不就慢慢儿会了”。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随着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等四部委印发《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听戏看戏不再仰赖家承、机缘的偶然,传统戏曲向校园、课堂的育人主阵地迈出关键一步。今年5月,教育部决定成立中国戏曲教育指导委员会,发挥专家对中国戏曲教育工作的研究、咨询、评估和指导作用。在学校开展戏曲教育有哪些途径,戏曲教育为何重要,还需加强哪些方面工作?记者进行了采访。

  1.激发兴趣,厚植文化寻根脉

   

  “戏曲进校园有多样的形式,也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说:“小学生声带还没有发育完全,重在培养兴趣,主要练习京白、流水板等语言节奏和戏曲操等简单动作,中学阶段可以学习经典唱段和韵折,配合身段表演,到大学阶段就可以上升到文化认知、文本解读、排演唱段和体验折子戏。”她举例,这就像小时候背诗词,先留下美的印象、感觉,当时不一定理解,日后才会生根发芽。

  “清早起来太阳东方照,晨风微拂花草轻轻摇,手脸身部动作要记牢……”随着广播里的戏腔念白和锣点,辽宁省兴城市羊安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开始了上午的课间操。“辽宁省去年推广了第一套中小学生戏曲健身韵律操,编排采用戏曲的动作身法和音乐节奏,健身的同时让学生接触到传统戏曲之美。”教育部体卫艺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让青少年接触传统戏曲,脸谱也是便捷的途径。作为传统戏曲中对行当的程式化表现,脸谱丰富的样式、各异的图案以及符号化视觉表现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在上海食品科技学校“百变脸谱”创意手工社,学生们了解脸谱的含义,掌握脸谱的绘制方法,以脸谱为创作元素进行衍生品设计,运用创意表达的方式进行艺术加工。

  “百变脸谱”是上海市金山区艺术教育实验区的一个项目。金山区教育局局长顾宏伟表示,“这项创新旨在向中职生宣传戏曲脸谱艺术,趣味性的体验学习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细致耐心、创意思维和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

  京剧、越剧、沪剧、锡剧、评弹……在上海市金山区,种类丰富的“戏曲进校园”覆盖50所试点中小学,占全区学校总数的62.5%。上海越剧院等10家专业院团派出专家名角进行每周2小时的“口传心授”,全区2672名学生定期接受戏曲教学,每年“百校百场”经典剧目观赏让5万多名学生免费走进剧场,感受传统文化。

  赵洪说:“有的孩子开始要学戏就是因为服装、化装好看,逐渐就会体会到更深层的美。从这个意义讲,韵律操、学脸谱都是很好的普及形式。”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是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对中国戏曲综合性特征的描绘,也是对戏曲魅力的生动表达。赵洪说,中国戏曲极具辨识度,集中国文学、民族音乐、舞台表演、服装美术于一体。“以浆代舟”“以鞭代马”,程式化、写意化的独特表演体系被世界认同欣赏。手眼身法步的表演特点最能体现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审美。“传统戏曲根植中国文化土壤,深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


上一篇 贾宝玉是厌学少年?别把《红楼梦》   下一篇 长三角区域高校修复成果展杭州开幕
随机推荐文章
·彝族民间故事-仙人洞的传说
·彝族民间故事-石门关的由来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黑大摸的来历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大脉地罗丞相的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啰巴的故事
·一根手骨的大力士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罗晓财状告恶霸
·漾濞彝族民间故事-习领总的传说
·彝族民间故事-两个赶马人
·彝族民间故事-二龙抢宝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彝族俐侎人的火把节
·彝族插花节的传说
·彝族月琴的传说
·“踏歌而舞”的侗族赶歌会来历
·智斗变婆(侗族经典民间故事)
·侗族风雨桥的传说
·老师坡与老师洞
·侗族传说:长发妹白惹
·侗族神话《救太阳》
·侗族民间故事:柴生和青蛙姑娘
·侗族民间爱情故事:珠郎和娘美
·姜映芳的传说(侗族)
·侗族林王节的传说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