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动态>文章内容

这里曾是大师云集的学术圣地,如今却老旧荒芜……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21-12-10 13:15:43 阅读:2

蒋礼鸿一家在杭大新村寓所前合影。

杭大新村4幢,一楼为姜亮夫故居。

(新华社发 毛静雯摄)

  2020年底,一套位于杭州市杭大新村23幢的老房子在网络上被司法拍卖。细心的网友发现,这竟然是一套“杭州历史建筑”住宅。

  在杭大新村里,这些青砖黛瓦的小楼历经近半个多世纪。一代词宗夏承焘、国学大师姜亮夫等多位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泰斗都曾居住在此,杭大新村也因此被不少文人学者视为中华文化的一块学术圣地。

  如今这里草木荒芜,层层树荫难掩老旧痕迹。一场拍卖,又让不少人回忆起这个曾经群星闪耀的地方。

故园草木深

  从杭州市杭大路东侧拐进西溪路,再步行约200米,左手边是一个幽静又略显破败的小区,两扇打开的铁门旁只有一个路牌:西溪路56号。这里就是杭大新村。

  杭大新村占地近60亩,大约有二三十幢小楼,是20世纪50年代专为老杭大的教授们所建。附近居民如今依然会把这些小楼称为“教授楼”。

  浙江大学退休教授汤洵在20世纪80年代初入住杭大新村,在这里度过了近40年时间。他说,在历史上,杭大新村所在地一直是文人墨客探幽觅胜之处。这里曾是西溪湿地的东端入口,坐船从水路进入,秋冬可赏梅花和芦花,“香雪霏霏,四面来袭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经济极其困难,选定这么一块极富历史文化积淀之地建新校舍,足见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知识分子的关怀。”汤洵说。

  杭大新村最早的一批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外观是中式的青砖黛瓦,淡黄窗格又具俄式风情,楼内配厚实的红漆地板、宽阔的木制楼梯、落地双开阳台门、抽水马桶,在当年可算是十分时髦。

  一楼的住户都有个小院子,大多用一人高的绿篱围起来,里面种些花草树木,还会搭着葡萄架、丝瓜棚,到了收获季节更是丰收的景象。各自的庭院打理得自成一派。

  现在的杭大新村,大部分房子都处于空置状态。“人迹寥寥,野猫漫步。可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一个通往学术圣地的入口,通往一个传承中国文化的中心。”在杭大新村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蒋遂说。蒋遂的父亲是著名语言学家、敦煌学家、辞书学家蒋礼鸿,他们一家于1957年搬入杭大新村。

  杭大新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首批五幢二层小楼,这五幢聚集了许多知名学者。“但也并非完全论资排辈。蒋祖怡先生当时是讲师,因为上有老母下有五位子女,也住在这里。校方还是很人性化的。”蒋遂说。

  “在这个不设围墙的宿舍区里,你会很轻易地与背手踱步、两两交谈的大师们擦肩而过。”蒋遂回忆说。

  大师的名单很长——一代词宗夏承焘、国学大师姜亮夫、“诗孩”孙席珍、礼学宗师沈文倬、语言学家任铭善、历史学家胡玉堂、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文艺理论家蒋祖怡、古典文学家王驾吾……


上一篇 没想到吧,古代“吃货”们这样过大   下一篇 文学的精神就是真善美
随机推荐文章
·三姐弟
·蓝狐狸称王
·活佛转世的传说
·木匠捉弄富人
·掉在井里的金条
·宗本请客
·藏族的民间故事
·一个王的传说
·布桑改雅桑乞讨的故事
·毛驴对付狐狸、豺狗和狼
·喝喜酒
·兔子和大灰狼
·小兔子洛珠
·石林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藏族沐浴节的由来故事
·沧海变桑田
·猕猴变人的传说
·尼西情舞的由来
·奶子河奇缘
·黄牛、毛驴、鸡和两夫妻的故事
·江拉和结拉
·鹦鹉和热朗巴扎
·两邻居遇鬼的故事
·客店老板偷金币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