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
欢迎光临本站
首页 | 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 | 国外民间故事 | 国外神话传说 | 传奇故事 | 名人故事 | 野史趣闻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教育知识 | 百科知识 | 文化动态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动态>文章内容

解决古装剧服化道的“塑料感”关键在人才

作者:佚名 来源:故事谷 时间:2020-8-31 22:27:39 阅读:2

  《重耳传奇》剧照,花花绿绿的服装让人难以进入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

  《皓镧传》的道具和背景总有种现代感。

  新《倚天屠龙记》则用明朗清丽的市集“还原”乱世。

  3月12日,号称耗资四亿、剧本创作历时八年,全明星阵容、超高颜值、大咖云集的《重耳传奇》开播,该剧讲述了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耳的故事。只是开播后,该剧的口碑并不理想,豆瓣短评区成了大型一星现场,批评声集中在该剧的服化道上,“一种廉价的塑料感,一部披着历史外壳的言情偶像剧”。因为服化道的廉价质感遭到观众差评和弃剧的,并不仅仅是《重耳传奇》。回望2019年至今上线的几部大制作古装剧,从《皓镧传》再到《小女花不弃》《招摇》《独孤皇后》《倚天屠龙记》,口碑都不理想,豆瓣评分都不及格;同样地,这几部古装剧的服化道都是备受批评的“重灾区”。电视剧的服化道为何愈发重要,甚至足以决定一部剧的口碑?国产古装剧服化道的问题又出在哪里?

  1 服化道决定了口碑的上限

  以前谈起影视制作的班底,观众想到的往往是导演、编剧、演员,但一部作品要成功,整个工业流程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其中至关重要的,就包括服装、化妆、道具和布景等环节,简称服化道。

  服装和化妆不难理解,观众比较陌生的是道具。简单地说,道具是与剧情、人物和影视场景有关联的一切物体的总称。观众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空间和物体,都是道具的一部分。

  根据道具在影视剧中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用于环境造型,叫陈设道具,大到古代宫殿、城门、长廊、客栈、桌椅,小到书画、窗帘、幔帐、酒杯、器皿;一种是用于人物造型,也叫戏用道具,比如佩戴的首饰、使用的武器、吃穿用度等。

  服化道是视听语言外的实物补充,它其实就是把剧本中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真实存在的过程,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空间创造,古装剧最能体现出服化道的水平。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就有不同的服饰、妆容、宫殿、器皿;服化道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它带有重要的历史信息,决定着“典型环境”塑造的成败,也是剧集真实感的关键来源。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历史、艺术、美学有一定的掌握,才能保证服化道符合基本的历史面貌,烘托出剧情所需的艺术氛围,更贴近剧本想传达的信息。

  因此,如果说剧本决定了一部剧口碑的下限,那么服化道就决定了它的上限。好的服化道可以为故事添彩,糟糕的服化道则会因为强烈的虚假性让观众瞬间“出戏”。因此真正的电影大师,都非常重视服化道。像沟口健二,虽然只用房间一个角落,但把全部布景都搭好;黑泽明拍电影,要求道具组把柜子内部也要装饰好,因为他要让演员相信这是真的。而那些经典的国产古装剧,像1987年版《红楼梦》《大明王朝1566》《大明宫词》等,服化道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还原度,更是营造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和语境。

  2 服化道的“塑料感”从何而来?

  时下观众愈发注重影视剧的服化道,源于两方面原因。一则,这些年国产优质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加上很多年轻观众深受国外作品影响,于是有了更高的审美水平。另一方面,这与国产影视剧的宣传有关,这些大制作、大IP的古装剧开播前宣传满天飞,什么“几亿投资”“服化道还原历史”“服化道投入可以拍一部电影”等等,种种噱头拉高了观众的预期,观众看剧时自然也尤其注重服化道的细节。

  遗憾的是,国产古装剧服化道宣传时常常天花乱坠,但在具体呈现上却让观众不忍直视。比如《重耳传奇》的历史背景是春秋时期,《皓镧传》是战国-秦朝时期,《独孤皇后》是南北朝-隋朝时期,它们都涉及真实的历史,这也就决定了服化道必须符合最基本的历史真实。

  戏剧不必像历史教科书那样容不得半点虚构和艺术创作,服化道可以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还原基本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创作,在写实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写意。

  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李卫当官》等这样的戏说历史剧,虽然细节上有纰漏,但整个风格是符合清朝背景的。但《皓镧传》《独孤皇后》的整个布景虽然号称还原历史,却充斥着浓浓的现代日式家居风。而《重耳传奇》一开始出现了几百年后的“胡服骑射”,这俨然是穿越了历史,其布景和服饰,也是大红大紫大蓝大绿的配色,与同样历史背景的《东周列国·春秋篇》一对比,气质和格调高下立判。

  服化道给人塑料花的廉价感,一方面是“假”,明明是历史剧,却出现各种不符历史的元素,活像是架空剧;但哪怕是像《小女花不弃》《招摇》这样的架空剧,也让人觉得“假”。这源于另一方面原因,即“新”。从建筑外景到室内内景,从人物着装到桌面摆设,永远是那么崭新——古代的砖墙上没有任何风吹雨打的痕迹,人来人往的集市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没有哪怕一点点的生活气息和烟火味。而像新版《倚天屠龙记》,设定的背景是病入膏肓、民不聊生的元朝末年,但整部剧的风格明朗清丽,丝毫看不出那是乱世。

  “新”是因为不用心,不愿意下功夫,反正影城是现成的,从网上淘些仿制品,就可以应付了事。老版《红楼梦》的化妆造型师杨树云说的那种钻研精神缺失了:“我看了多少古代绘画,临摹了多少作品,翻阅了多少史料与资料,吸收了多少姊妹艺术的造型精髓。现在的人,不会也不愿意下那么大的功夫,对中国五千年的传统热爱欠缺。”

  3 亟须服化道方面的专业人才

  一部古装剧的制作成本常常动辄数亿元,为什么如此重要的服化道却充斥着一股浓浓的廉价塑料感?为什么相关从业人员都不愿意下功夫了?

  首先,这与之前影视工业普遍存在的“天价片酬”病症有关。

  之前多个部门多次下发通知,要求严控明星天价片酬,要将明星的片酬比例控制在总成本的40%以内,超过的要备案并说明情况。为什么要控制在40%的比例?因为一部影视剧不仅只有明星这一环节,还有导演、编剧、摄影、服装、化妆、道具、布景以及特效、宣传等后期诸多环节,明星片酬占比高了,意味着这些环节的投入只能不断压缩。

  在过去三四年的IP热和流量热潮中,少数流量明星的天价片酬占据了制作经费的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而一旦明星的片酬占比过高,这部剧基本就毁掉了。

  服化道的投入能省则省,五毛道具、五毛特效成为常态;服化道等技术工作者不受待见,被当廉价劳动力使用,少数顶尖的人才遭遇被劣币驱逐……整个影视制作陷入了“脑体倒挂”“看明星脸色、为明星打工”的窘境中。随着天价片酬的降温,服化道等方面的预算会越来越充足,这一死结会慢慢解开。

  其次,比缺钱更严重的是缺人才,当前整个行业的技术人才处于严重匮乏的状况。

  几天前,知名电影导演贾樟柯接受央视《面对面》专访时谈到这一点。贾樟柯说,过去我国每年生产两百多部电影,人才资源是按这个数字配置的,到2018年生产的电影已超1000部,但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他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能出台政策,增设教育培训机构,对不同专业的电影人才实行多层级的培养机制。

  以前张国立、冯小刚、成龙也有过类似呼吁,冯小刚还曾提出办影视工业的蓝翔技校的想法。因为圈内大量的服装师、道具师、灯光师都不是科班毕业,而是来自于同一个乡、同一个村,全靠帮传带,这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出色的道具师,得懂美学、懂艺术、懂历史,甚至还得懂点雕塑、物理等,不是人人都能干的,但因为目前国内缺乏完整的培养机制,很多从业人员没有技术,影视剧中出现服化道年代错乱、穿帮、质感低劣等问题,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古装剧服化道普遍存在的廉价塑料感,虽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彻底改善的,但假若制作方能够在宣传上少些噱头,把更多精力踏踏实实地投入到制作中去,肯下苦功、能吃苦头,还是能够制作出良心作品的,这是观众真正期待的。

  服化道给人塑料花的廉价感,一方面是“假”,明明是历史剧,却出现各种不符历史的元素,活像是架空剧;但哪怕是像《小女花不弃》《招摇》这样的架空剧,也让人觉得“假”。这源于另一方面原因,即“新”。从建筑外景到室内内景,从人物着装到桌面摆设,永远是那么崭新——古代的砖墙上没有任何风吹雨打的痕迹,人来人往的集市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没有哪怕一点点的生活气息和烟火味。而像新版《倚天屠龙记》,设定的背景是病入膏肓、民不聊生的元朝末年,但整部剧的风格明朗清丽,丝毫看不出那是乱世。

  “新”是因为不用心,不愿意下功夫,反正影城是现成的,从网上淘些仿制品,就可以应付了事。老版《红楼梦》的化妆造型师杨树云说的那种钻研精神缺失了:“我看了多少古代绘画,临摹了多少作品,翻阅了多少史料与资料,吸收了多少姊妹艺术的造型精髓。现在的人,不会也不愿意下那么大的功夫,对中国五千年的传统热爱欠缺。”

  3 亟须服化道方面的专业人才

  一部古装剧的制作成本常常动辄数亿元,为什么如此重要的服化道却充斥着一股浓浓的廉价塑料感?为什么相关从业人员都不愿意下功夫了?

  首先,这与之前影视工业普遍存在的“天价片酬”病症有关。

  之前多个部门多次下发通知,要求严控明星天价片酬,要将明星的片酬比例控制在总成本的40%以内,超过的要备案并说明情况。为什么要控制在40%的比例?因为一部影视剧不仅只有明星这一环节,还有导演、编剧、摄影、服装、化妆、道具、布景以及特效、宣传等后期诸多环节,明星片酬占比高了,意味着这些环节的投入只能不断压缩。

  在过去三四年的IP热和流量热潮中,少数流量明星的天价片酬占据了制作经费的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而一旦明星的片酬占比过高,这部剧基本就毁掉了。

  服化道的投入能省则省,五毛道具、五毛特效成为常态;服化道等技术工作者不受待见,被当廉价劳动力使用,少数顶尖的人才遭遇被劣币驱逐……整个影视制作陷入了“脑体倒挂”“看明星脸色、为明星打工”的窘境中。随着天价片酬的降温,服化道等方面的预算会越来越充足,这一死结会慢慢解开。

  其次,比缺钱更严重的是缺人才,当前整个行业的技术人才处于严重匮乏的状况。

  几天前,知名电影导演贾樟柯接受央视《面对面》专访时谈到这一点。贾樟柯说,过去我国每年生产两百多部电影,人才资源是按这个数字配置的,到2018年生产的电影已超1000部,但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他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能出台政策,增设教育培训机构,对不同专业的电影人才实行多层级的培养机制。

  以前张国立、冯小刚、成龙也有过类似呼吁,冯小刚还曾提出办影视工业的蓝翔技校的想法。因为圈内大量的服装师、道具师、灯光师都不是科班毕业,而是来自于同一个乡、同一个村,全靠帮传带,这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出色的道具师,得懂美学、懂艺术、懂历史,甚至还得懂点雕塑、物理等,不是人人都能干的,但因为目前国内缺乏完整的培养机制,很多从业人员没有技术,影视剧中出现服化道年代错乱、穿帮、质感低劣等问题,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古装剧服化道普遍存在的廉价塑料感,虽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彻底改善的,但假若制作方能够在宣传上少些噱头,把更多精力踏踏实实地投入到制作中去,肯下苦功、能吃苦头,还是能够制作出良心作品的,这是观众真正期待的。


上一篇 还记得自己的求婚仪式吗? 包贝尔   下一篇 市场给中年女演员的机会太少了
随机推荐文章
·长江黄河的传说
·三峡的民间传说
·三峡花椒
·神女峰的传说
·关于长江“走蛟”传说
·砍石线与赶山鞭的传说故事
·八达岭长城阎王爷的传说故事
·五火神炸关沟的传说故事
·莲花女神笔画长城的传说故事
·仙女点金砖的传说故事
·八达岭南北四楼的传说故事
·金人筑边的传说故事
·血斑石的传说故事
·九龙女智取赶山鞭的传说故事
·宝瓶圣泉的传说故事
·长城三关的传说故事
·八达岭长城名字的传说故事
·张果老修拐脊楼的传说故事
·龙女盗符的传说故事
·兰香女救婆娘
·王母娘娘管吃饭
·击石燕鸣
·黄河的传说
·裴尚友三次上堤
Copyright © 2007-2014 鬼故事网 版权所有